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轉貼] 親子教養百寶盒

[轉貼] 親子教養百寶盒

⊕ 欣賞讚美,是權利也是義務 

⊕ 要先「存心」,才能「真心」 

⊕ 除了「讚美」,還要「鼓勵」 

⊕ 善用文字、圖畫、肢體來讚美 

⊕ 讚美要具體有理,避免貧乏浮濫 

⊕ 習慣要有計畫、有方法地培養 
習慣的養成,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完成的。父母若要協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習慣,或改正孩子偏差的習性,一定要有計畫、設步驟、講辦法。運用「行為契約法」,便是個有效的方法。

⊕ 引用行為契約法 
對於子女生活紀律的建立、禮貌的養成、看電視的規範、上網習慣的矯正、完成家庭作業、作文寫作、英語學習、閱讀習慣的培養等,都可以運用「行為契約法」先取得協議後,再堅持執行,必可收致良好效果。

⊕ 規範的事情要具體 
例如要孩子養成整潔的習慣,不要總是嘮叨:「你怎麼這麼懶!不會打掃一下自己的房間嗎?」而是明確地規定他:(1) 每天起床把被子疊好;(2)無論何時,東西不能放在或掉在地上;(3) 每週六清掃房間並整理書桌等。

● 如要孩子每天按時完成家庭作業,就要明確規定放學後先寫作業,寫完才能做其他的事;或者每晚七點半開始寫作業,九點半寫不完,就不要再寫了。不宜只是做些沒有明確規範的喊話,如「不要玩電腦啦!」、「為什麼不寫作業呢!」這樣不僅效果不大,而且容易惹得孩子反感。

⊕ 要持之以恆、堅持到底 
當父母和子女共同設下合理的規範後,就要貫徹執行;孩子也會從父母堅定的執行中,學習自我控制及自我負責的良好習慣。

⊕ 要做個「恆溫計」而不是「溫度計」 
父母宜以堅定但平和的態度、口氣來執行,不宜跟隨孩子的情緒或狀況,而情緒起伏、言行失控。

⊕ 培養孩子自己動手、動腦的習慣 
孩子自己的事、或會做的事,要盡量讓他自己動手去做,父母要少插手;遇到問題時,要留給孩子獨立思考,讓孩子有獨力解決問題的機會。

⊕ 讓孩子接受鍛鍊 
輔導孩子多參加團體活動,接受戶外的挑戰;帶孩子上山、下海,讓他擁有觀察水勢、選擇登山路線、維護自身安全等能力。

⊕ 教導孩子使用工具 
教導孩子使用螺絲起子、鋸子、鉗子、銼刀等工具;五、六歲以後,則教導使用熱水器、瓦斯爐、洗衣機等,使孩子樂於動手、勤於做家事。

⊕ 讓孩子有選擇的空間,或參與決策會議 
比方問小小孩「吃蘋果?還是吃香蕉?」;讓他從准許收看的電視節目中,挑選自己想看的節目;比較大一點的孩子,則可以讓他參加「家庭會議」,參與決策、分擔責任,這些都是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絕佳機會。

⊕ 輔導孩子訂定階段性目標,並獨立執行目標
 
● 剛開始可以從小目標着手,比如:訂定假日全家外出計畫,交由孩子來策劃執行,讓孩子能獲得初步的信心與動機。

● 之後,再逐步提升目標的複雜性,例如:讓孩子自己設計暑期活動計劃,輔導孩子督導自己、並獨立完成。

● 最後,再提高目標的難度,譬如:策劃自己中學畢業後的兩個月國外遊學計劃,讓他自籌部分經費,接受挑戰、全力知行地去達成。

⊕ 從容忍孩子「越幫越忙」開始 
父母要想幫助孩子成為一個能幹而有責任心的人,就要從容忍孩子「越幫越忙」開始;要趁著孩子最有好奇心的時候(兩歲開始),鼓勵他為大人做事,例如:掃掃地、排鞋子、收衣服、整理小書桌、洗菜、收碗盤等。如果孩子真的做不好,父母也寧可私下花時間慢慢調整,不應嫌東嫌西或當面改正,以維持孩子的好奇心與自信心。

⊕ 讓孩子從錯誤中獲得成功 

● 要培養孩子有勇氣去犯錯、去思考和改正錯誤,敢於從失敗中獲得成功,從中獲取自信心和挫折容忍力。
● 不要一看到孩子犯錯(尤其是認為他有意搗蛋),就大發脾氣或急著糾正。

● 要培養孩子認識錯誤、敢於承認錯誤的習慣,讓孩子用自己的眼光去看、用自己的頭腦去想。

● 不要擔心挫折,讓孩子承受失敗或錯誤,是他成長必要的一部份。這種對失敗的承受力,比任何知識都重要得多。

●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不要越俎代庖替他做決定,而是當他的「顧問」,只給他提建議,鼓勵他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或是因勢利導,當他的「啦啦隊」,鼓勵他去做更困難、更複雜的事。

● 讓孩子在嘗試錯誤的過程中去學習、去主動建構知識。

⊕ 堅持運用「自然後果法」 
忘了帶水,讓他渴著;忘了帶飯,讓他餓著,不要「一通電話,服務到校」,教導孩子學習自己負責:

● 讓他嘗試錯誤,最好不必提醒,若有必要提醒,也不要告訴他怎麼做。

● 告訴孩子他的行為會造成什麼後果,只陳述事實,不要加油添醋。例如,「再不來吃飯,我沒時間等你。等一下我收起來,你不許找任何東西吃。」而做不到的不要說,不要恐嚇他:「你不餓,那你就不用吃飯了! 」

● 確實堅持,例如:不肯來吃晚餐,就把飯菜收起來,把各種零食收到廚房裡,然後把廚房門關上或牽上一條線,規定到明天早上七點鐘以前禁止進入,確實管制他不能吃任何東西,即使他餓了苦苦哀求,也不能因心軟而放鬆。如此,必能平息晚餐時的戰爭。

⊕ 即刻制止嚴重偏差的行為 
如遇孩子的行為偏差,會招致嚴重惡果或道德問題時,應「立即」制止,但應注意下列事項:

● 應「以理服人」,盡量不使用父母的權威,讓他真正了解錯誤之處,以及會造成什麼惡果、父母會有什麼感覺等。

● 使用平和的態度、穩定的眼神及低聲的語調,會更有效。大聲斥責可能讓孩子把注意力放在震懾上,反而忘了問題所在;或甚至誤以為只是父母情緒不好(不是他的錯);或認為父母對他發脾氣也有錯,打平了,他就沒事了!

● 適當的處罰可以是罰站、罰跪、罰Time Out(暫時隔離起來自我省思)、罰寫悔過書、罰他一個禮拜不能看電視等;重則用自己的手打孩子的屁股、手心為限。但最好是事先一起商量,或徵求他的同意,使他意識到這個處罰的規則,不是父母強加於他,而是他認可的。

●父母對已經講好的規矩,要態度一致,要穩定、堅持,不要有時管、有時不管,有時處罰、有時不處罰。依照「習慣領域」的說法,一件事要連續做上二十一次(天)以上,才會變成真正穩固的習慣。如果父母對規矩的堅持反覆不定,對孩子偏差行為的改正或好習慣的建立,就很難有效果了!

⊕ 依照孩子的興趣和意願學習 
父母宜依照孩子的興趣或意願,盡量讓他自己嘗試錯誤,不要急著指導他,尤其不要禁止他,以發揮他的潛能或特長。例如,兒子做科學展,堅持用自己的方法做試管試驗;女兒做數學兩位數乘法,堅持先算十位數再算個位數,就讓他(她)先做完了再作檢討,可以讓他發展創意,並養成自己負責的習慣。

⊕ 改變習慣要靠警覺與不斷的練習  
大部分的父母都習慣以「你—的訊息」來要求孩子做、或不做某些事。其實,若要孩子有良性的成長,就要改用「我—的訊息法」,尤其當使用「你—的訊息」已經無效時。問題是改變習慣沒那麼簡單!第一要靠警覺的心;第二要靠不斷地練習(連續二十一次以上,才能成為習慣)。

⊕ 進一步再做靈活交換
依HD「交換原理」的應用「我—的訊息法」,仍可以再做不同的組合和交換,以「因事制宜」,創造出更適合現況的有效辦法,例如:
媽媽F:「已經叫了三次了還不來吃飯,我要生氣了!」可改為:「已經叫了三次了還不來吃飯,我現在開始不再叫了!」—把「我感受—」,用「我決定—」來替換。
媽媽I:「叫了半天都不來吃飯,我覺得好難過。(你們)不要再看電視了!」可改為:「叫了半天都不來吃飯,等我吃完後就收光,你們就不要吃了!」—用「我決定—」,來替代「我感受—」,並且接著用「自然後果法」來執行。
媽媽M:「叫了半天都不來吃飯,我感覺很難過,因為我炒的菜都快涼了、不好吃啦!」可改為:「叫了半天都不來吃飯,我決定不再叫你們了,因為我沒力氣了!」—用「我決定—」來替代「我感受—」,並且小修「因為我—」子句。
媽媽N:「已經叫了三次了還不來吃飯,我會生氣哦!(因為)等一下還要為你們熱菜,我沒時間啦。」可改為:「已經叫了三次了還不來吃飯,等一下最後一個上桌的負責洗碗,因為我沒時間洗碗了!」—用「你要—」來替代「我感受—」,並且小修「因為我—」子句。

⊕ 其他輔助方法  
「我—的訊息法」只是正確地通知你的孩子:「你的行為—」已造成了我的問題,讓孩子有機會自動改正;但並不代表孩子一定會體恤父母的需要,而作立即的改變。所以有時候也需要有其他輔助方法和條件,才能「叫得動」孩子:

● 「未來完成式法」:父母應該以彈性的態度,接受孩子稍微延遲(三到五分鐘)的反應,最好的方法是讓孩子自己按計時器,自我管理。

● 「自然後果法」:父母一旦說出口後,就要堅決而嚴格地執行,所以做不到的不要說,例如:孩子不來吃飯,你一生氣就說:「你以後都不要吃飯啦!」或「從明天開始你自己煮飯吃!」等,這些都是事實上做不到的氣話。

● 「協議解決法」:父母宜有開放的心胸,耐心地和孩子討論。最後除了協議某些規範外,父母有時也需要接受孩子的某些意見,如週三晚上特別做他們喜歡的菜,週末可以晚起床不吃早餐、中午到外面吃飯等要求。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