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全球十大潜艇排行榜

全球十大潜艇排行榜


德國VII型潛艇的首艇于1936年6月下水,其改進型艇在整個戰爭期間都得到了廣泛使用,從未有哪個國家能象德國VII型潛艇那樣被建造如此之多。

它最初的艇型發展成為VIIB型潛艇,其航程與操縱性能得到了很大改進,在魚雷射程內的攻擊也顯得相當有效。在此基礎上做的進一步改進使得後來的VIIC型潛艇成為德國海軍最具攻擊力的潛艇。最後的VIIC/41型潛艇的下潛深度在戰後很長時間內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潛艇可以匹及。

戰後復原的VIIC型U型潛艇 [資料圖片]

  VII型U型潛艇中最著名的要數VIIC型,VIIC型潛艇自1941年以來就是二戰中德國潛艇部隊的主力,在整個大戰期間它的建造工作就一直沒有終止過。第一艘服役的VIIC型潛艇是1940年的U-69號。VIIC型潛艇是一種威力巨大的戰鬥機器,幾乎在所有有德國潛艇活動的海域都能見到它的身影。VIIC型潛艇投入使用時正是“快樂日”即將結束的時候,1943年底到1944年,它不得不面臨盟軍即將發動的反潛總攻勢。也許最為成功的VIIC型潛艇是U-96號,它在許多有關德國潛艇的影片中都出現過,還有一些防空潛艇。

正在船塢中修建的VII型U型潛艇 [資料圖片]

  VIIC型潛艇是由極為成功的VIIB型潛艇改進而來,兩者具有相同的引擎設計和馬力,但比後者更大的體積和排水量使得VIIC型艇的航速不及VIIB型。除了幾艘後來的潛艇以外所有的VIIC型艇都裝備有5個魚雷發射管(4個位于艇首,1個位于艇尾),而諸如U-72、U78、U-80、U-554和U-555號都只在艇首裝有2具魚雷發射管,U-203、U-331、U-351、U-401、U-431、U-651號則沒有艇尾魚雷發射管。VIIC/41型潛艇甚至做了更大改進,而大型布雷潛艇VIID則是由VIIC直接改裝而來。

VIIC型U型潛艇線圖 [資料圖片]

    VIIC型U型潛艇
    乘員:44—52人
    艇長:67.1米
    水上排水量:769噸,水下排水量:871噸
    水面最高航速:17.7節,水下最高航速:7.6節
    水上航程:8500海裏/10節,水下航程:80海裏/4節;設計下潛深度:220 米
    魚雷發射管5具(艇首4具/艇尾1具),魚雷總數14枚;1門105毫米甲板炮,1挺20毫米機槍



美軍"小鯊魚"級潛艇是二戰太平洋戰場上得到最廣泛使用的一種潛艇,成為美國海軍潛艇部隊的中堅力量。

美國海軍"小鯊魚"(Gato)級潛艇 [資料圖片]

    性能參數
    排水量:1526/2424噸     艇長:312英尺     艇員:60人(6名軍官)    武備:1門3英寸甲板炮,2挺12.7毫米口徑機槍,2挺7.62毫米機槍,10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艇首6具/艇尾4具,24枚魚雷)    最大航速:20.25節/水面,8.75節/水下     動力:柴/電推進,雙軸     馬力:5400/水面,2740馬力/水下


“海狼”是美國在冷戰尚未結束之時開始研制的一級多用途攻擊核潛艇,它的設計初衷是為了在深海大洋中與前蘇聯核潛艇進行全面對抗,全球爭霸,因此美國不惜代價,不遺余力,將其打造得具有絕對領先的性能和非同尋常的作戰威力,可執行反潛、反艦、對陸、布雷、護航等多種任務,被世人譽為“21世紀的核潛艇”。然而,“海狼”生不逢時,前蘇聯的崩潰使它失去了角逐對手,高達十幾億美元的驚人“身價”讓“黃金之國”也難以承擔,于是,在建造了3艘“海狼”之後,美國便放棄了建造30艘的計劃,把興趣轉向了更適合其新戰略的“弗吉尼亞”級身上。

美國海軍"海狼"級多用途攻擊核潛艇 [資料圖片]

  "海狼"級長99.4米,寬12.9米,水上航行時吃水10.9米,水上排水量7460噸,水下排水量9150噸,水下最大航速35節,最大潛度600米,全艇編制133人,其中12名軍官。其動力裝置為1座通用電氣公司S6W壓水反應堆,2臺蒸汽輪機,功率38.8MW,約52000馬力,單軸,泵噴射推進器。

   “海狼”級外形一改美國核潛艇傳統的較大長寬比,而重新採用了“大青花魚”號試驗潛艇的小長寬比水滴線型,與“洛杉磯”級相比,“海狼”級的長寬比從10.88下降到7.7,這種艇型有諸多優點,如提高航速、改善機動性、有利于艙室布置和增加隱身性能等。經過反復論證和權衡利弊,“海狼”沿用了美國海軍單殼體形式,採用了既抗震又抗海水壓力的HY-100高強度鋼,其屈服壓力為82公斤/平方毫米。它所選擇的S6W型加壓水冷式反應堆原為水面艦艇使用,這是首次安裝在潛艇上,具有結構緊湊、輸出功率大等優點。

美國海軍"海狼"級多用途攻擊核潛艇 [資料圖片]

  “海狼”級首部安裝有8具660毫米發射管;由于這8具發射管已具有快速發射能力和首部尺寸有限,艇上沒有安裝垂直發射裝置,所有導彈、魚雷都從這8具發射管中發射。該級艇共可攜載50枚各型導彈和魚雷。    “戰斧”巡航導彈:該彈既可對陸又可反艦,具有戰略戰術兩種作戰能力。全重1224公斤,飛行高度15—100米,速度0.7馬赫。反艦導彈射程460公裏,戰鬥部裝藥454公斤;對陸型射程2500公裏,戰鬥部裝藥454公斤或20萬噸當量核彈頭,其制導方式為慣性或地形匹配加GPS,圓概率誤差為10米。    “捕鯨叉”反艦導彈:是美國核潛艇的標準反艦導彈,重667公斤,速度0.85馬赫,巡航高度15米,末段攻擊高度2—5米,射程110—130公裏,慣性制導加主動雷達末制導。    MK48-5(ADCAP)重型魚雷:該雷既能反潛又能反艦,重量1582公斤,航速60節,航程46公裏,潛深1200米,戰鬥部裝藥100—150公斤,線導加主/被動聲自導,自導係統具有智能處理能力。



"鸚鵡螺"(Nautilus)號    "鸚鵡螺"號問世的意義在于,它首開應用核動力之先河,潛艇由此進入了又一個新紀元。最先考慮將原子能用作潛艇動力的,是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機電處主任、著名物理學家羅斯.岡恩。如果說岡恩等人是核潛艇構想的提出者,那麼將這一設想最終變為現實的,就是"核潛艇之父"——海曼·喬治·裏科弗(Hyman G.Rickover)。

"核潛艇之父"——海曼·喬治·裏科弗(Hyman G.Rickover) [資料圖片]

  1946年,美國海軍部決定成立原子能研究機構,並挑選一名上校軍官來主持這項工作。早就對原子動力情有獨鐘的裏科弗主動提出了申請,並以其深厚的艦艇工程知識和嫻熟的動手能力獲得了批準,從此他便與核動力結下了不解之緣。經過反復研究,裏科弗提出美國海軍核動力計劃的第一步應該放在潛艇上。因為核動力的最大優勢首先體現在潛艇上,只有"航程無限"的核能與"隱蔽出擊"的潛艇相結合,才能導致戰略作用極為重大的威懾性武器的出現。最終,裏科弗的計劃被採納。    1948年5月1日,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和美國海軍聯合宣布了建造核潛艇的決定;1949年,裏科弗被任命為國防部研究發展委員會動力發展部海軍處負責人,並兼任原子能委員會、海軍船舶局兩個核動力部門的主管和核潛艇工程總工程師,從此裏科弗的名字便與核潛艇連在了一起。1952年6月14日,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在美國格羅頓舉行鋪設龍骨的儀式。1953年3月30日美國當地時間11時17分,陸上模擬堆熱中子反應堆達到了臨界狀態。6月25日,核動力裝置達到了滿功率,並完成了持續4天4夜的滿功率運轉試驗,這標志著這艘核潛艇已經具備了以不間斷的全速橫渡大西洋的能力。

鸚鵝螺號(Nautilus)核潛艇 [資料圖片]

  l954年1月21日,人類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在上萬名觀眾的歡呼聲中下水。經過努力,"鸚鵡螺"號在這年底全部竣工。從理論上講,它可以以最大航速在水下連續航行50天、航程3萬海裏而無需添加任何燃料。艇上還裝備了自導魚雷。    1955年1月17日,"鸚鵡螺"號進行了首次試航,人類歷史上第一艘核潛艇正式開始遨遊大洋。它的首任艇長為威爾金森(EugeneP.Wilkinson)海軍中校。5月份,"鸚鵡螺"號又進行了90多個小時的水下遠航試驗,航程為1 3 8l海裏,是當時常規動力潛艇水下最大航程的9倍。它還以20節的平均時速,完成了從佛羅裏達基韋斯特到新倫敦之間1397海裏的航行。    從l954年1月21日下水到1957年4月第一次更換燃料棒時為止,"鸚鵡螺"號總航程達62526海裏,僅消耗了幾公斤鈾。而常規潛艇要是以同樣速度航行同樣的距離,將會消耗大約8000噸燃油。"鸚鵡螺"號還以首次水下航行抵達北極點而聞名于世。"鸚鵡螺"號所展現的核潛艇的巨大魅力還不僅于此。據美國披露,自其服役後,美國用它多次進行了潛-艦對抗以及反潛演習。l955年7-8月份,在"鸚鵡螺"號首次進行的作戰演習中,它輕而易舉地戰勝了包括一艘反潛航母在內的反潛編隊,在這次對抗演習中,"鸚鵡螺"號共"擊沉"了7艘"敵艦"。隨後在北約所組織的名為"反擊"的演習中,受到"鸚鵡螺"號攻擊的水面艦艇數量達到l 6艘,其中包括航母2艘、重巡洋艦l艘以及驅逐艦9艘,其余的4艘為油輪與貨輪。    據美國統計,"鸚鵡螺"號在歷次演習中供遭受了5000余次攻擊。據保守估計,若是常規動力潛艇,它將被擊沉300次,而"鸚鵡螺"號僅為3次,"鸚鵡螺"號展示了核潛艇確實具有無堅不摧的作戰成力。    今天當我們回首冷戰可以看到,面對以航母編隊為核心的、強大的美國海軍,在自身經濟、技術實力不及美國,政治地緣環境不佳的情況下,蘇聯之所以大力發展核潛艇,就不能不提到"鸚鵡螺"號給對手的何益啟示,而這種啟示的意義,即使是現在看來仍不可低估。    "鸚鵡螺"號的問世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價值,它的政治與軍事意義是深遠的。但由于該艇主要供試驗之用,因此沒有建造後繼艇。該艇于l980年退役,在其誕生地格羅頓作為紀念艇被永久保存。

鸚鵝螺號(Nautilus)核潛艇 [資料圖片]

鸚鵝螺號(Nautilus)SSN-571
1954年9月30日竣工,1980年3月30日退役。
排水量:3533噸(水上)/4092噸(水下)
全長:98.7米


英國T級潛艇第一批(Triton Class)共建造15艘,二戰期間共有9艘戰沉;第二批(TempestClass)共建造7艘,主要于地中海地區服役;第三批又稱圖坦卡蒙級(TutankhamenClass),該級艇建造于二戰後期,戰爭期間僅有兩艘損毀,部分潛艇一直服役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

英國T級潛艇第一批(Triton Class)Thistle號 [資料圖片]

英國T級潛艇第一批(Triton Class)Torbay號 [資料圖片]

艇寬:8.4米
吃水:6.6米
動力:S2W型壓水型核反應堆1座,蒸汽輪機2臺,雙軸
功率:15000馬力
航速:22節(水上)/23.3節(水下)
武器:553毫米魚雷發射管6門(艏),魚雷22枚。
下潛深度:213米
艇員:105名

1943年9月,為了擊沉"俾斯麥"級"提爾皮茨"號戰列艦,英國皇家海軍派出三艘X型袖珍潛艇,執行偷襲任務。


X型潛艇適合執行特種作戰 [資料圖片]

    1943年9月,三艘袖珍潛艇“X-5”號、“X-6”號、“X-7”號分別由三艘潛艇拖曳著,悄悄地駛出海軍基地,在預定海域,三艘袖珍潛艇駛向目標區,而潛艇則留在原處,準備隨時援救、接應袖珍潛艇。

   “X-6”號袖珍潛艇首先到達“提爾皮茨”號戰列艦停泊的卡亞峽灣入口處。艇長卡梅倫瞧準機會,尾隨一艘德國巡邏艇順利通過了防潛網,進入了港口。隨後,“X-6”號袖珍潛艇徑直向“提爾皮茨”號戰列艦駛去,不料途中擱淺,被“提爾皮茨”號戰列艦上的哨兵發現。德軍的一艘摩托艇駛來,將卡梅倫等四人擒獲。

   “X-7”號袖珍潛艇也順利地通過了卡亞灣入口處的防潛網。可是,在通過灣中的防雷網時,陷入了網障中。“X-7”號袖珍潛艇經過一番折騰,終于掙脫開來,越過了防雷網。它悄悄地潛到“提爾皮茨”號戰列艦下,在“B”炮塔的下方挂上一個炸藥筒。然後,又在近艦尾處挂了一個炸藥筒,兩個炸藥筒定時都是一小時。

    當“x-7號袖珍潛艇撤離時,不料撞上了防雷網,被敵人發現,德軍向“X-7”號袖珍潛艇發射深水炸彈,將這艘袖珍潛艇炸沉。艇長普萊斯與另一軍官艾特肯逃生時,不幸被俘。

    不久,“X-5”號袖珍潛艇也在港中被德軍發現,“提爾皮茨”號戰列艦上的炮火一陣猛射,“X-5”號袖珍潛艇被擊沉。

    三艘袖珍潛艇雖然相繼被擊沉,然而“提爾皮茨”號戰列艦也沒能逃脫厄運。隨著兩聲驚天動地的爆炸聲,“提爾皮茨”號戰列艦被震得躍出水面,輪機艙和發電機艙進水,失去了戰鬥力。

    後來,“提爾皮茨”號戰列艦又遭到英國飛機的輪番轟炸,終于沉入了海底。


伊-400型潛艇長293英尺,水上排水量3550噸,水下排水量6560噸,是二戰期間建造的最大潛艇。設計最高航速水上20節,水下7節,航程33000海裏/16節,可持續作戰四個月以上,作戰半徑可達到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

搭載于伊-400型潛艇上的M6A1"晴嵐"特種水上戰鬥/轟炸機長35英尺,翼展40英尺,航程654英裏,有效載荷1800磅。如果丟棄浮筒,"晴嵐"還可以搭載附加油箱和炸彈,執行敢死任務。


伊-400型潛艇,內有一座長115英尺,直徑12英尺的機庫,可容納三架折疊的M6A1"晴嵐"特種水上戰鬥/轟炸機 [資料圖片]

    將飛機裝到潛艇裏,並實施作戰任務的只有二戰期間的日本海軍。二戰初期,日本海軍就在伊-51潛艇上進行了搭載飛機的試驗。隨後,日本海軍又在伊-21和伊-5潛艇上進行了試驗,並最終取得成功。

    由于有了二戰初期的一係列勝利,以及潛艇搭載飛機的成功實踐,日本于1942年4月正式決定研制潛水航母。

    隨著6月初在中途島海戰中慘敗,日本又制定了新的“改五計劃”,決定加快新艦艇的研制,建造18艘潛水航母。

M6A1"晴嵐"特種水上戰鬥/轟炸機 [資料圖片]

    從潛艇裝小型飛機到潛水航母有質的變化。前者只能裝小型飛機,而潛水航母——無論是大型潛艇,還是較大型艦載機——都需要重新設計。要解決潛艇長期隱蔽水下航行、指揮通信、將艦載機裝入潛艇內、艦載機的起飛和降落等一係列技術難題。

  “改五計劃”要求潛水航母是一種超大型潛艇,能搭載具有強大攻擊力的艦載機2—3架,具有超遠的續航能力,要以16節航速航行33000海裏,或以14節航速航行40000海裏。除能攻擊巴拿馬運河外,若能秘密前出到大西洋,還可以直接攻擊紐約。由于此時日本已經研制出“彗星”艦載轟炸機,故計劃要求要在“彗星”機基礎上,研制出能裝到潛艇裏的較大型艦載機。

    至此,一個空前絕後的潛水航母設計工作,便在愛知航空廠極其秘密地正式開張……研制代號為“特型潛水艇”,簡稱“潛特”,艦載機代號為“十七試特殊攻擊機”,即十七式試驗型特殊攻擊機。

    建成後正式名稱分別為伊-400型潛艇和M6A1“晴嵐”攻擊機。

    伊-400型潛艇性能諸元

   排水量:3550噸(水上)/6560噸(水下);航速:20節(水上)/7節(水下);艇員:設計145人,實際220人    1座140毫米主炮(艇尾);8具魚雷發射管(艇首);3座三連裝25毫米高炮(機庫),1座單裝25毫米高炮(艦橋)    艇載3架M6A1"晴嵐"特種水上戰鬥/轟炸機;機載武器:800公斤炸彈一枚,或450毫米空投魚雷一枚

“臺風”級(Typhoon)核潛艇是前蘇聯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為了充實戰略核力量、抗衡美國“俄亥俄”級潛艇而發展起來的,編號941型,是前蘇聯/俄羅斯的第四代彈道導彈核潛艇。因其排水量達到2萬多噸,遠遠超過美國的“俄亥俄”級,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級核潛艇,堪稱世界級“水下巨無霸”。該級首艇于1977年開工建造,1981年服役。當時計劃共建造12艘,但後因經費緊張,至1989年只建造了6艘便中止了建造計劃。

蘇聯解體後,“臺風”級中的一艘進廠進行維修和現代化改裝,迄今仍在進行各種試驗;另2艘在美國資助下被拆解。目前,僅有3艘“臺風”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在服現役,全部部署在俄羅斯北方艦隊。


蘇聯/俄羅斯“臺風”級(Typhoon)戰略導彈核潛艇 [資料圖片]

  蘇聯/俄羅斯“臺風”級(Typhoon)戰略導彈核潛艇全長171.5米,寬24.6米,水面航行時吃水13米,水上航速19節,水下航速26節,水上排水量21500噸,水下排水量26500噸,全艇編制150人,其中軍官50人。它採用2臺壓水堆,2臺蒸汽輪機,總功率81600馬力。


前蘇聯戰略導彈核潛艇
    前蘇聯的戰略核潛艇發展很迅速,其第一代是H級。H級于1958年開始建造,1962年服役,共建造8艘,只能裝載3枚水面發射的SS-N-4“薩克”導彈。後來有7艘改裝了SS-N-5“塞布爾”水下發射導彈,射程650海裏。
   Y級是前蘇聯第二代戰略核潛艇,共建造34艘。它又分為YⅠ和YⅡ級,YⅠ級于1967年開始服役,共建24艘;YⅡ級于1969年開始服役,共建10艘。該級艇長129.5米,寬11.6米,水下排水量9450噸,裝有2座PWR核反應堆和2臺蒸汽渦輪機,總功率4.5萬馬力,雙軸,水下最大航速27節,潛深400米,自持力90天。艇上攜帶16枚SS-N-6彈道導彈,該彈分為3型。1、2兩型均為單彈頭,射程分別為1300海裏和1600海裏;3型攜有3個分彈頭,射程1600海裏。

D級戰略導彈核潛艇 [資料圖片]

俄海軍戰略核潛艇正在裝SS-N-23導彈 [資料圖片]

  D級是前蘇聯第三代戰略核潛艇,該級又分為4級。DⅠ級于1972年開始服役,共建造8艘;DⅡ級于1974年開始服役,共建造9艘;DⅢ于1976年開始服役,共建造14艘;DⅣ于1985年開始服役,共建造7艘;其中DⅣ級迄今仍是俄羅斯海基核力量的主力。該級艇長166米,寬12.3米,水面排水量13500噸,水下排水量18200噸,2臺壓水堆,2臺蒸汽輪機,總功率60000馬力,水下最大速度24節,自持力80天,艇員135人。所載戰略導彈為16枚SS-N-23“輕舟”,射程4000海裏,分為3個型號。1型裝有3個20萬噸當量核彈頭;2型裝有45萬噸當量單彈頭;3型裝有7個20萬噸當量核彈頭。此外,艇艏還裝有6具533mm魚雷發射管,可發射射程為20千米的53型魚雷。
“臺風”級戰略導彈核潛艇 [資料圖片]    “臺風”級是前蘇聯第四代戰略核潛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潛艇,堪稱潛艇“巨無霸”。首艇1977年3月開工,1981年12月服役,共建造6艘。該級艇全長171.5米,寬24.6米,水面航行時吃水13米,水上航速19節,水下航速26節,水上排水量21500噸,水下排水量26500噸,全艇編制150人,其中軍官50人。它採用2臺壓水堆,2臺蒸汽輪機,總功率81600馬力。


31型潛艇是德軍一戰中的主力。到1914年8月,德國已經建成了28艘U型潛艇,另有16艘正在建設中,第一批4艘U型潛艇由于艇身太小無法投入實戰,最後用做教練艇。剩余24艘作為作戰潛艇,也稱為“前線潛艇”,編為兩個潛艇支隊。


31型潛艇是德軍一戰中的主力 [資料圖片]

20世紀50年代,為了在與蘇聯的競爭中領先,美國等不到專門設計一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將正在船臺上建造的“蝎子”號攻擊核潛艇從指揮臺圍殼後面攔腰斬斷,在中間插入了一段39.6米長的分段,並在其中安排了16枚“北極星”戰略導彈及其指控係統。1959年,這艘被改名為“喬治•華盛頓”號的戰略核潛艇終于如期服役了,這也是世界上第一艘戰略核潛艇。


“喬治·華盛頓”號戰略核潛艇是世界上第一艘戰略核潛艇 [資料圖片]

  “喬治·華盛頓”級彈道導彈核潛艇總共建造了5艘,分別是:SSBN-602-598“喬治·華盛頓”號、SSBN-602-599“帕特裏克·亨利”號、SSBN-602-600“西奧多·羅斯福”號、SSBN-602-601“羅伯特·E·李”號、SSBN-602“亞伯拉罕·林肯”號,都編人到第14潛艇中隊,以蘇格蘭的霍利灣為基地執行在北大西洋方面的非戰時巡邏任務。

    技術參數    外形尺寸:長116.3米,寬10.1米,吃水8.8米;排水量:水上5900噸,水下6880噸。    航速:水上15節,水下24節;潛深:213米;自持力:60晝夜;人員編制:132名。    動力裝置:一座由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制造的s5w型壓水反應堆,主機是通用電氣公司制造的齒輪減速汽輪機,功率為15000軸馬力。    武器裝備:6具533毫米水壓式魚雷發射管;16個“北極星”彈道導彈發射筒,分為兩排垂直布置,每排8個。    電子設備:半球形的上部布置著an/bqs-4型主動聲吶基陣,下部布置著an/bqr-2b型被動聲吶基陣。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