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轉貼] 停損就是認賠比當壁紙好

[轉貼] 停損就是認賠比當壁紙好

■[fly]有所不為:停損,就是實現虧損[/fly]

「停損」,一直是很多人心中的準則、基本功。尤其是自美國次級風暴以來,市場氣氛轉趨悲觀,更有人認為該要壯士斷脕,斷尾以求生。

不過此一「停損」的觀念,顯示了許多盲點,不能不談:

1.把帳面變化,變成實質損失

所謂的「虧損」,是假定於此時此刻,就要拋出該企業的股票。但是,捫心自問,有立即用錢的需求嗎?做的不是長期投資、長期持有嗎?換言之,不拋售,哪來的「虧損」之有?

市場股價的變化,短期來講,比較像是一個「投票計數器」,也就是眾人對於氣氛當下觀感的總集合。人心浮動、不安,此一計數器顯示的數字,自然直線下挫。

我自己很喜歡《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裡,一句巴菲特引用美國職業曲棍球(National Hockey League)知名運動員格瑞斯基(Wanye Gretzky)說的話:「站在球會到的地方,而不是現在它所在的位置。」如果一個球員永遠只看到球當下的位置,卻對於球會到的位置,沒有信心、無法掌握的話,那將很難成為一個好球員。

看待股價變化,應該也是一樣的原則。如果將眼光放在「球會到的位置」,不理會短暫的計數器變化,不賣出,所謂的「虧損」,都只是虛擬數字,不會成真。

2.只著眼股價數字,未評估內在價值

話說回來,什麼是「球會到的位置」?是目標價嗎?是股票評等嗎?(可是你又不免疑惑,目標價和評等,若是真的經過悉心研究,為什麼常常在市場風向反轉之後、立刻改口)?

以嘉鼎從事的資本管理業來說,要做判斷,有兩大指標,一是「購入成本」,也就是當前股價;另一就是企業的「內在價值」,企業研究團隊透過史坦普(Standard & Poor's)的資料庫,精算其未來現金流,並透過企業策略面等質化分析,綜合評估其企業內在價值。

長期而言,購入成本會朝內在價值貼近──也就是球未來會到的地方。也因此,對嘉鼎的資本管理團隊來說,停損,是沒有必要的,原因在於做過徹底的價值研究。

■恐懼,是基本分析者的朋友

之所以要設立停損點,原因就在於對大家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外在表象-市場價格、交易量…等風向球,卻忽略了同樣重要的內在本質:「價值」的評估。在市場一片驚恐中,難免感到倉皇失措。

也因此,這幾天股市急遽下挫,正好也是一個給大家好好檢視自己持股依據的機會。要是只看到價格,做的是短期交易,或者持有的是連自己也不甚了解其持有標的內涵的基金商品,自然要將此一暴跌,視為套牢(在這種情況下,停損是需要納入的選項之一)。但如果不是,你作的是長期投資,且又有悉心研究過你投資的企業,那麼,太好了!你看到的,應該是機會,而不是恐懼。

最後,送上兩句巴菲特的話,給我們都做個勉勵:「我們所做的最好投資,往往是在大眾對總體經濟事件的憂慮達到巔峰時。」還有,「恐懼是追求時尚者的敵人,卻是基本分析者的朋友。」想想巴菲特的波克夏控股公司,在這恐懼的當下,會怎麼做?下一篇文章,也將以此為開端,談談在市場一片混亂之際,我們為什麼不恐懼,而又看到了什麼機會。

[fly]不停損的一般看法[/fly]
內心往往是最大的戰場。要在市場一片混亂中,保持冷靜、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多難!尤其,這個決定,往往是與人性、甚至與一時的直覺判斷,完全相反,尤其不容易。

此話怎說?來看一個例子。

■被自己的奮力抵抗殺死

美國精研「系統思考」的學者彼得˙聖吉(Peter M.Senge)在其著作《第五項修練》中提到,某年初春,他和同伴有次在緬因州泛獨木舟,親眼目擊了一樁意外。

有個喝了酒的年輕人,冒險以橡皮筏衝下小水壩,不料皮筏翻了,年輕人掉進冰冷的水中,為了抗拒霸下的回流,拚命地向下游滑動。由於大家都距離他太遠了,無法救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奮力掙扎。最後,年輕人力竭凍死。

他的身體,被捲進漩渦中,幾秒後,在下游約10公尺處浮了出來。殺死他的,正是他的奮力對抗。

這也充分說明了,為什麼當下的直覺式判斷,不一定是最正確的。面對危機,你要是不清楚真正原因,卻奮力停損,可能你的財富當下就掉了個幾成。要是能順勢、無為,反而能遠離災難,毫髮無傷。

■身體裡,藏著「從眾」的基因

不過,你會想,市場氣氛趨壞,看到各種專家說法、數據,好像一夕之間,都呈現「世界末日即將到來」的驚恐氣氛,更會嚴重干擾冷靜判斷的清明之心。本來都下定決心了,要「堅持到底」,無奈最後還是棄守。

何以如此?

大凡能夠生存至今的人類,在基因中,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四個字:趨吉避凶。遠古時代開始,森林大火、戰亂發生,原始人往哪逃?人多的地方就對了,一起逃,總是比較安心。看到人潮聚集,八成是有獵物或新鮮事,人多勢眾一起上,比較沒風險,看熱鬧、分杯羹,都方便。

這些都是從眾行為。於是,你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當市場風向球一轉壞,很多人什麼不管,急叩賣出,產生恐慌性賣壓;而當行情看漲,媒體搶進報導時,又拚命追高。「買低賣高」,從來就只能是個理論名詞。

就系統思考來說,這些都是「捨本逐末」(Shifting the Burden)的行為,完全背離當初之所以願意將資本長期挹注優質企業的初心。長久下來,過度使用「症狀解」(波段操作、從眾、停損…),而不採用「根本解」(價值研究、長期持有、事業主精神…)後遺症,是財富銳減,也連帶削弱自己的獨立判斷的能力。

■不從眾,除了Guts之外的幾件事

充分理解到,我們的基因裡,都有這些因子,在面對行情一片看壞、總體經濟似乎也是危機重重的情況,不盲目停損、實現虧損,除了最近很紅的那個辭彙,Guts之外,我們還可以怎麼做?怎麼看?

就嘉鼎從事資本管理的心得,我整理出一些想法,跟大家探討。

1.持續降低手中持股的成本

坊間有人會將此誤解為「攤平」──「為套牢的錯誤決策,所做的彌補措施」。

針對這一點,要強調的是,如果是營運不佳、公司治理有問題的劣質公司,或是「安全程度」(margin of safety)不合格的標的…,諸如此類的錯誤決策,發現後,完全不應該去考慮攤平,甚至趕快delete它吧,連繼續持有都不要,不然,下場常常就是癱平啊!

值得你持續降低持有成本、繼續長期持有的企業,至少必須具備以下幾個特質:

□營運及公司治理良好(包括經營團隊是你所欣賞的)

□企業策略及執行表現優異

□內在價值不斷成長;或是安全程度高(即股價和價值之間的落差要夠大)

如果你手上的持股,有上述特質,難得可貴!請把握增加持股、降低持有成本的難得機會。

2.低價購入垂涎已久的優質企業

很多人會想到,手中持有一大堆企業的巴菲特,現在是否愁容滿面?尤其,他握有的企業,又多屬於被許多專家嚴重看壞的市場 ─ 美國。

其實不然。巴菲特可是馬不停蹄地,徹底實踐他告訴波克夏股東的格言:「我們所做的最好投資,往往是在大眾對總體經濟事件的憂慮達到巔峰時。」

尤其是在次級房貸發生後,金融業前景被看壞,股價遭到嚴重低估。多數人動作轉趨保守,持觀望態度時,巴菲特反而大舉加碼原本就持有的富國銀行股份,並新購入美國銀行的股票…等。從媒體上也可以知道,這段時間,巴菲特精力無窮、火力全開。

■市場悲觀,身為資本家的你,應該高興

巴菲特的心態,不難理解。市場恐慌性的賣壓,反而讓他看到了大好無比的機會。

許多原本價昂、不易入手的優質企業股權,這下全都跳樓大拍賣了,可以用8折、7.5折,甚至半價的超低價收購,豈有不見獵心喜的道理!?

在挹注資本到這些價值被嚴重低估的企業之後,就請安心、耐心地,等待。

等待市場重新恢復冷靜,等待企業價格逐日朝著內在價值貼近--站在球會到的地方。因為,你是個資本家,不是交易客,做的不是波段操作,你的眼光放得很遠,知道自己投入的是長期性的資本,要做的,是為市場錯看的優質企業,雪中送炭,而不是從眾的錦上添花。

資本市場上,都是你的機會。凡事都有個一體兩面的看法,明明你知道要買低賣高,怎麼在跌低時,分析師卻叫你只能保守,只能觀望?不要因為某些分析師的話,反而又被迷惑,信以為真,喪失了自己判斷的能力。

藉著這個機會,透視自己對於價值研究的能力,到達什麼程度。如果還不夠,這段時間,剛好有機會培養自己獨立判斷、獨立思考的信心與能力,天底下,不會有比這樣更好的事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