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原創] 禪詩

[原創] 禪詩



讀《禪詩百則》,禪宗大師對生命與生活的理解與眾不同,對生與死的理解也另闢蹊徑。法常、龍山兩位隱居深山參禪悟道。妙普乘鑿漏的船入海沒蹤。遇安鑽入棺材等候圓寂。寒山一生居住天臺寒窟中。與禪宗相比更加極端的是斯文赫定所見西藏僧人終生隱居石窟。對於物質的欲求淡漠到極致。對於生活的艱苦忍受到極致。對於生與死的境界參透到極致。對於世俗的一切超脫到極致。他們用一種常人看來很極端的方式詮世對人生的看法,昭示生命的真諦。他們能夠做到這一切的原動力是什麼呢?也許有人會說是用今生換來世的交換欲望。不過對於這個答案我暫時不去關心,我只是感覺人的信仰是多麼了不起。
這讓我想起了撒母耳斯邁爾斯《信仰的力量》,英國清教徒在兩百年的宗教迫害下並沒有屈服,因為信仰使他們無所畏懼,在艱苦的抗爭中堅持下來。現在物欲橫流,道德滑坡,根源在於信仰缺失。不論責任在誰,信仰缺失是不爭的現實。破除了傳統文化在人們心中建立的信仰之後,用什麼來填補呢?新的填充物象是補牙的劣質產品,很快就掉了,缺牙處還是一個塘,漏風掉食,而且影響其他牙齒的正常生長。
文以載道,任誰都知道,古人講到今人,耳邊磨出了厚繭,然而那麼多的載道之文,載的是什麼道,為什麼至今卻會出現道之不足以讓道德進一步提升,反而大幅滑坡呢。道德滑坡的根源在於信仰缺失,然而載道之文所載之道卻沒有能夠建立起新的信仰,這個道似乎不起太大的作用。人們大多現實,受現實利益驅動,除了看載道之文外,更加關注的是這個道帶來了什麼實惠的東西。馬斯洛講人的需要有層次,不同的人群需要層次不同。禪宗大師大約不能滿足吃飽肚子的需要,但卻能讓有精神需要的人從中得到一些所需,這或許是其道之所在,這個道比較實在。
《禪詩百則》讀得慢,因為其中餘味很濃,象一杯茶,喝了一遍,還要再喝,捨不得馬上倒掉,而且喝了之後很提神。有人說讀禪還是免了吧,現在讀禪的人要麼是有閑的富人,要麼是有閑的窮人。我當然自謂後種人,不過慶倖至少有閑讀禪,不至於因閑了讀禪就被餓死,否則我也只好打拼掙錢先吃飽肚子再說。這麼一想卻很愉快,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我大體屬知足的一輩,故而常有樂子。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