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轉貼] 跆拳嗎? 忘掉吧!

[轉貼] 跆拳嗎? 忘掉吧!

更新日期:2008/10/02 23:01


以前我在台灣時還無法深刻體會到「教育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這句話的涵義,一直到我負笈美國深造,耳濡目染到美國教育對每位學生未來發展的影響力,才了解這句話不但宏觀又具有遠見。

哈佛MBA的訓練方式很「入世」,讓學生們每人研究一種股票並集資實際操作股票,20年後他們多晉升上市公司的總裁或高階主管,靠專業知識逐漸成為千萬富翁。教育培養你專業能力,未來靠專業能力改善生活,我才頓時恍然大悟。

國民生活所得高出台灣四倍的瑞士,全國800萬人口只有兩所大學和幾所技術學院,儘管瑞士的博士人數比台灣少,國民普遍教育水準比台灣低,但是瑞士在財經、醫藥和精密科學的技術領域卻獨步全球,瑞士人踏入社會若猶感所學不足,還會在職進修學習會計、法律等專業知識,使自己更具備社會競爭力。

台灣有2300萬人口,卻擁有170多所大專院校,若按照瑞士的人口/大學的比例,也許台灣只要六所大學就足夠了,如今大學充斥,體育科系從早年只是台灣師大、台北師專,兩所主要在培養中、小學師資的來源,98%的學生畢業還能選填自願到學校教書,如今台灣的大學百家爭鳴,連台灣師大都已剩下不到20%的畢業生能夠擔任老師,更何況是教學方向只在培養教師、教練的體育科系畢業生呢?在缺乏運動環境與運動文化的台灣,很少人能夠學以致用。

台灣在1971年退出聯合國,隔年教育部成立體育司,目標欲藉由體育競賽打開外交管道,前後增加林口、國體、北體等體育學院,立意在培養競技運動選手參加國際競賽,可惜當初政策就不重視主流運動(像籃、排、足等),無法帶動台灣運動文化的提升,漸使台灣在國際運動比賽缺少競爭力,沒有主流職業運動來銜接運動人才,台灣整體運動環境如大病一場、體質虛弱,體育系學生進入社會後派不上用場,運動選手沒有出路,成為長期的惡性循環。

「國光獎金」的設立尤其是阻礙台灣運動發展最大的絆腳石,好比變相鼓勵教育、教練、選手投入易得獎牌的冷門與非主流運動上,就算靠跆拳、舉重在奧運拿到獎牌又如何呢?多少年來,台灣人大部分沒有養成運動習慣,體育競賽被排除於休閒生活之外,沒有運動文化,更沒有運動產業。

台灣大學生這麼多,如果有職業運動來銜接這批選手、教練、經營管理、市場行銷、公關企劃、財務會計等專才,應可降低不少失業率?並可振興週邊產業的蓬勃發展。我曾在2003年到澳洲參加倣效奧運模式的青年運動會,遇見當時外交部官員即現任新聞局長史亞萍,聽她抱怨她的孩子到澳洲讀書後,還得很辛苦的補習「運動」,相較澳洲小孩天天快快樂樂地到運動俱樂部去「玩耍」,就可看出兩國運動風氣與文化的差異。

我也曾參加過2001年西班牙舉行的一場運動訓練中心的研討會,演講人是澳洲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主任,我問他:「澳洲政府對拿到奧運金牌的選手有沒有補助呢?」那位澳洲主任頗感到訝異地說:「譬如是什麼運動呢?」我回答:「跆拳道」,那位澳洲人哈哈一笑:「跆拳比賽只有3000名觀眾,忘掉它吧!」他又接著說:「芙莉蔓(Cathy Freeman)在(雪梨奧運)女子田徑400公尺得到金牌時,現場有15萬人在看哩!。」

芙莉蔓奪金牌造成全澳洲人為之瘋狂,使運動跑步蔚為風潮,主流運動帶動著非主流運動的發展,使各項運動選手更展現出爆發力和速度能量,所收到的效果實非跆拳或舉重金牌所能比擬。儘管在雪梨奧運時澳洲在跆拳道項目也得到一面金牌,那位澳洲訓練中心主任還是說:「忘掉它吧!如果他要爭獎金,就讓他去吵吧!」他根本不在乎。

我並不覺得那位澳洲主任的態度狂傲自大,反而欽佩他執著於主流運動專業人才訓練的大方向,由主流運動帶領非主流運動在文化、風氣、產業、人才的全面提升,才能水到渠成促使全民運動的普及化,擁有健康的國民,並提升國際運動的競爭力。

教育和生活一體兩面,生活和運動又息息相關。台灣人唸大學目的為求學位,參與運動用意在奪牌,大方向完全錯誤。就像現今台灣的教育政策,許多大學生進入社會後,多因缺乏專業技術能力,沒有其它專長,眼高手低的結果,只好選擇最易入門的非技術專業(如專櫃人員、速食店)的工作,不但薪水低、工作時間長,連帶生活品質都因而降低。

從教育、生活到運動,從教育部、體育司到體委會,應是合作又分工的體系,必須把眼光看得更遠,從中找出適合台灣未來發展的大方向,尤其政府必須傾全力支持與資助,才能真正打通整個任督二脈。

本文作者/林德嘉博士 為前體委會副主委,師大教授與全國足協祕書長】
1

評分次數

  • 亞莉

政府如能傾全力支持與資助

多培訓人才提高國內技術品質

讓人才與技術得到支持與資助

更不能讓人才外留
提高國人的生活品質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