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轉貼] 中國古代數學的發展

[轉貼] 中國古代數學的發展

中國古代數學的發展
2008-11-19 10:18:27 發表
古代知識域
中國古代流傳的一段神話:


在夏禹治水的時候,洛水出現一隻大龜,背上有圖有字,稱為洛書,據說洛書出現後才產生了數學。



概況


中國的數學源遠流長,從五六千年前結繩記數,發展到夏商時以甲骨記載大數字,籌算、珠算支配中國數學年千多年,確立十進位值記數法。
數學發展到宋元時期,許多成果是領先當代。可是到了明朝八股取士的制度一開,中國的數學就此一落千丈。
中國的數學書除了明朝程大位的《算法統宗》有以詩歌的形式寫一些數學問題及解法之外,其他的書都是不容易讓人讀得懂,這是數學難以普及的致命傷。
中國古代數學之數學理論多半是由於解決某些實際問題而引起,理論與理論之間缺乏緊密的聯繫,沒有形成一個嚴密的演繹體系,一旦生產和社會需要減弱,學術立刻就有中斷或散失的危險,古代傳統數學偏重具體問題的解決,對純理論的推導不大感興趣。

中國古代數學發展可分成幾個階段:


(一) 中國古代數學的萌芽期 — 先秦數學

先秦數學的主流是實用,從建立先進的十進位值制記數法,到發展各種實用的計算方法與測繪方法及工具,都體現了這一精神,並深刻地影響了後世數學的發展。

方圓是古代幾何學中最基本的圖形,規矩就是當時最基本的的繪圖與測量工具,規是圓規,用以畫圓或正圓,矩就是直角曲尺,用以畫方或正方。 在成書於公元前二世紀的《周髀算經》中記載了周初周公與數學家商高的一次談話中論述了矩的使用方法:「平矩以正繩,偃矩以望高,履矩以測深,臥矩以知遠,環矩以為圓,合矩以為方。」這是古代長期使用矩進行測繪的經驗總結。
「平矩以正繩」是平、直的方法;
「環矩以為圓,合矩以為方」是以矩代規可以畫圓和用矩畫方的方法;
「偃矩以望高,履矩以測深,臥矩以知遠」都是利用相似勾股性質或比例線段性質測量高、深、廣、遠的方法,也就是推求第四比例項的方法。
這些測量方法既奠定了中國古代測量術的基礎,又擴大了矩的原有應用範圍。 春秋戰國時代由於戰爭和生產的需要,各諸侯國紛紛修建城牆、堤防和水利工程。為了使各項工程合乎需要,必須進行測量和計算。其中涉及到大量的幾何測繪與計算工作。當時城牆的建築已開始繪製平面圖。

春秋戰國時代,由於手工業、土木工程等的發展,積累了較多的幾何知識。百家爭鳴中,由於辯論的需要,推動了邏輯學的發展。這種因素的結合,就導致了理論幾何學的萌芽。在這方面,惠施等人因辯論哲學與邏輯問題而有所涉及,而真正進行了較廣泛研究的是墨子及其學派。  

在春秋末年,人們已經掌握了完備的十進制記數法,普遍使用了算籌這先進的計算工具,儘管沒有一部先秦的數學著作留傳後世,但是,人們通過田地及國土面積的測量,粟米的變換,收穫及戰利品的分配,城池的修建,水利工程的設計,賦稅的合理負擔,產量的計算,測高望遠等,積累了大量的數學知識,當時的數學知識分成了方田、粟米、衰分、少廣、商功、均輸、盈不足、方程、旁要九個部分,稱為「九數」;形成了後來《九章算術》的基本框架。


 

(二) 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 — 漢

周秦以來逐漸發展起來的中國古代數學,經過漢代更進一步的發展,已經逐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中國傳統數學自古就受到天文曆法的推動,秦漢時期天文曆法有了明顯的進步,涉及的數學知識水平也相應提高。

西漢末年編纂的《周髀算經》是一部以數學方法闡述的天文著作,用對話一問一答的形式寫出的,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和提出測太陽高、遠的方法,為後來重差術的先驅。

另一本數學著作《九章算術》,在東漢初年成書。用問題集的形式編寫的。全書集秦漢以來數學之大成,內容異常豐富,題材也很廣泛,對世界數學的發展,尤其是中國傳統數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

以《九章算術》為代表的中國數學體系,其特點是以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為主要目的,以算籌為重要計算工具,以十進位值制的記數系統進行運算,其內容包括算術、代數、幾何等各方面,這個數學體系在其自身的發展歷程中,逐步走向高峰,呈現著久盛不衰的局勢。



(三) 魏晉南北朝的中國數學


從三國到唐初四百年中,數學研究有顯著的進步。中國古代數學到了魏晉南北朝在理論上有了新的發展。其中趙爽和劉徽的工作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數學理論體系的開端。

三國時代趙爽的《周髀算經注》是中國古代對數學定理和公式進行證明的最早的數學家之一,對《周髀算經》做了詳盡的注釋。自從趙爽注釋《周髀算經》後,中國傳統數學裡才開始有証明過程的論述。

劉徽的《九章算術注》,不僅對原書的方法、公式和定理進行一般的解釋和推導,且在論述過程中多有創新,更撰寫《海島算經》,應用重差術解決有關測量的問題。劉徽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是創立割圓術,為圓周率的研究工作奠定理論基礎和提供了科學的算法。劉徽藉「割圓術」求得圓周率的值為3.1416,準確至四位小數。後世稱這個數為「徽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