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轉貼] 校園霸凌

[轉貼] 校園霸凌

綜論: 根據教育部訓委會統計,八十九學年度上半年校園意外高達六三百八十四件,共造成二百九十二人死亡。其中傷害以運動傷害最多見,其次為車禍和溺水,而車禍致死達一百六十一人最多,但溺水則是死亡率最高者。除此以外學生之暴力行為也顯著增加,涉案人數由前一學期之八百一十人劇增一千四百二十七人,平均每天有三件校園暴力與偏差行為發生,校園安全已亮起紅燈。霸凌是一個人或是一群人, 持續地對其他人反覆施以攻擊行為, 不論是在語言, 精神或是肢體上. 暴力與偏差行為,已成為各級學校當局頭痛的問題,對當事人而言,面對暴力唯求自保,轉學脫離不友善的校園環境而已。









  校園霸凌之類型可分成:
1.    言語威嚇
2.    肢體暴力, 在國中階段最常見
3.    性侵害
4.    關係暴力, 不來往, 封殺其人際關係, 在女生間很常見
5.    反霸凌暴力, 受霸凌侵害者以暴制暴行為
因為校園不靖,帶刀上學者時有所聞,多年前士林某國中老師在走廊被學生不慎刺中胸部,未及送醫即死亡,很可能傷及內乳動脈大出血,非心肺按摩術可以挽救,必須緊急手術開胸止血才有活命的機會。








由於霸凌導致種種行為偏差, 還包括自殺事件, 自傷與自殺行為,也是校園中偶而可見的不幸事件,對於傷者除應立即送醫治療外,還須照會精神科與社工協談,對於多次自傷和自殺者,應施予強制診療。









預防勝於治療, 每個學校之主管單位要主動面對這種問題, 防微杜漸
l校內師長接受反霸凌在職教育
l校內危機通報, 處理與諮詢單位之建立
l校園安全總體檢,消除陰暗死角和危險環境,加強監控管理
l加強法律常識教育, 師生座談溝通
l推廣校園反霸凌運動, 以徵文徵圖引發學生參與
l建立互相尊重排斥暴力共識
l健身自衛教育之加強自保能力
l加強學校與家庭聯絡溝通, 運用社福資源關心家庭狀況








處置:
1.    遇到校園霸凌事件, 要立即通報
2.    接案師長要嚴肅以對, 紀錄, 通報, 安撫, 不容冷漠或是敷衍
3.    學校當局要成立反霸凌團隊來處理, 以群眾意識和力量抗拒暴力
4.    對於嚴重案件要報警處理, 送醫驗傷開立診斷書
5.    邀約雙方家長會談協商, 輔導惡霸反省
6.    追蹤事後變化, 呈報


霸凌的定義
霸凌(bully)是一個長期存在於校園的現象。專指孩子們之間惡意欺負的情形,我們將bully翻譯作「霸凌」。兒福聯盟基金會執行長王育敏引用挪威長期研究霸凌議題的學者Olweus定義霸凌:「一個學生長時間重複地被暴露於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欺負或騷擾,或是該學生被鎖定為霸凌對象而成為受凌兒童的情形。」
霸凌:指蓄意且具傷害性的行為,是持續重複出現在固定孩子間的一種欺凌現象。
霸凌兒童:一個在學校或團體中不停地對其他同儕或某些特定對象進行傷害、恐嚇、威脅或刻意排擠的兒童。
受凌兒童:被霸凌的對象,其中有些甚至是長期被霸凌,對身心健康與發展造成深遠的負向影響。
霸凌的形式
肢體的霸凌:包括踢、打弱勢同儕、搶奪財物等。
言語的霸凌:包括取綽號、用言語刺傷、嘲笑弱勢同儕、恐嚇威脅等。
關係的霸凌:包括排擠弱勢同儕、散播不實謠言中傷某人等。
性霸凌:以身體、性別、性取向、性徵作取笑或評論的行為;或是以性的方式施以身體上的侵犯。
反擊型霸凌:這是受凌兒童長期遭受欺壓之後的反擊行為。通常面對霸凌時他們生理上會自然的予以回擊;有部分受凌兒童會去欺負比他更弱勢的人。
霸凌兒童的形成因素
根據國外的研究顯示,曾是霸凌兒童的男性,到24歲止,有60%的人至少有一次的犯罪紀錄,有40%高達3次惑3次以上的犯罪紀錄;非霸凌兒童者僅10%有犯罪紀錄,顯示兒童時期的霸凌行為與成年期的犯罪行為息息相關。霸凌兒童的形成因素很多,包括:
家庭因素:對孩子缺乏關注和溫暖、缺乏管教、家庭內有暴力情形、提供孩子在家中霸凌行為的機會等,都是助長孩子成為霸凌兒童的原因。
個人因素:激進衝動的個人特質、神經生理疾病、「高度孤獨症」、「非語言學習障礙」、「社會情緒適應失調」等,都是霸凌兒童的可能成因。
學校因素:老師對於攻擊行為的態度和處理的技巧、學校的風氣與管教、學生受生命教育的程度等都是影響霸凌行為的關鍵。霸凌對孩子的影響霸凌現象並非孩童成長的必經過程,它對霸凌兒童本身、受凌兒童與旁觀的孩子都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霸凌兒童:青少年期與幫派結合、成年之後的犯罪率較高、成年後對政府部門的矯治服務(法院服刑、毒品或酒精濫用戒癮、因人格違常所需之心理衛生)需求較大。受凌兒童:研究證實「被霸凌」與「情緒困擾」和「課業困難」相關;這些受凌兒童被貼上負面標籤且被嚴重排擠,他們對學校的負向觀感可能發生逃課、輟學等情形;受凌兒童在成年後發展精神問題的比例也較高。旁觀兒童:旁觀者目睹霸凌事件內心會產生害怕與焦慮感,且霸凌事件已污染整個學習環境;在充滿暴力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長大之後也學會用攻擊的方式解決問題。



參考資料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