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轉貼] 《零歲教育》的啟示

[轉貼] 《零歲教育》的啟示

《零歲教育》的啟示

  
     本文節錄於日本著名實業家和教育家井深大先生之名著《零歲教育》一書。井深大先生,1908年出生於日本後木縣。早稻田大學理工學部畢業。1946年創力索尼公司的前身——東京通信工業。1950年就任該社社長,建立世界索尼品牌。1968年設立財團法人幼兒開發協會,任理事長,對幼稚教育傾注了巨大的心血。歷任索尼公司名譽會長,是索尼公司的奠基人。1989成為日本文化功臣,被授予文化勳章和勳一等旭日大綬章。著有《母親從零歲開始的育兒方法》、《教育從幼稚園開始太晚》和《還剩一半的教育》等書。
     
     人的認識和電腦的認識完全不同
     
     人是通過什麼方法去認識某一個事物的呢?我曾經偷偷地對別人看報紙的方法進行觀察。
     
     雖說是看報紙,卻沒有哪一個人是一字一句去看%ք。一般都是一䀋版面%8rE4一、兩秒鐘$8C然後再看下一個版面。也許有人覺得納悶:他們在看報紙麼?在看,他們在一個勁的找自己想看的地方看,當他們在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內容時,他們會根據需要記到腦子裏。可以說,大部分人都在用這種方法看報紙和週刊雜誌。不,準確的說不是看,而是翻閱。
     
     有一種說法叫”用眼睛的餘光看”。我們用這種方法看報紙。一眼看上去,就能瞭解整個版面的內容。因此,與其說是”看”,倒不如說是”流覽”更貼切。我把這種認知和認識的方法叫”類型認識”。
     
     類型認識的用語在電腦領域十分流行,而且類型認識的研究也十分熱門。可以認為,這種研究的次序是顛倒的。為了開發高度發達的電腦技術,必須首先解決人的類型認識結構問題,然後才能研究如何將人的類型認識應用到電腦當中去的問題。但是,在這裏,我們必須明白:人的類型認識和電腦的類型認識完全是 兩碼 事。
     
     現在有”數碼”和”模擬”兩種說法。如果用這兩種說法去套,那麼人的類型認識就是”類比”性的,而電腦的類型認識則是”數碼”性的。例如,畫面上有一點。電腦為了發現這一點,必須將整個畫面從頭到位掃描一遍;而人則不同,他只要往畫面上看一眼就能暫態地找到那一點。
     
     如果根據”左腦和右腦”的觀點,即是:人的類型認識具有右腦性的特點,電腦的類型認識具有左腦性的特點。
     
     嬰兒有原封不動的接收影像的”特殊能力”
     
     近二十年來,我一直主張孩子是把事物作為類型去接受的,即進行類型認識。
     
     我在陪孫子一起玩的時候,就開始注意到孩子的類型認識問題。當時,我孫子的年齡還很小,說話還不是很俐落。從我家的公寓,能看到窗外閃爍的霓虹燈。當我用手指著一個個的霓虹燈問他時,他看了一眼上面的文字和標牌,就能準確地說出”那是日立”、”那是豐田”和”那是NEC”等等。這令我十分驚訝。而且,不僅我的孫子,許多幼小的孩子也有這方面的”特殊能力”。當他們看到某輛車時,他們能說出車的種類。當他們聽了兩、三遍的廣告詞以後,他們能記住廣告詞。我想,象這樣讓大人吃驚的事情絕對不會少見。
     
     可以認為,孩子常常能發揮這方面的”特殊能力”是因為孩子和大人的認識方式存在著差異。
     
     例如,當你看到”COCA COLA”的招牌時,你是通過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去認,然後才讀出”可口可樂”的呢?還是把招牌的變形的字體作為一個整體去看,然後才認識”可口可樂”的呢?這兩者是存在差異的。
     
     我從發生在我孫子身上的事情開始注意到:孩子具有把事物作為一個整體去看的能力。但是,我發現:即使在教育機構,孩子的這種能力也沒有得到重視和理解。因此,我向大家呼籲,要重視孩子們的”特殊能力”;在此過程當中,我們會越來越認識到類型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通過”類型認識”去發展各方面的能力
     
     “類型”一詞在現在的日常生活中已被廣泛使用。說到”類型”認識,我們很容易想到:它是對肉眼可以看到的事物的認識方法。其實不然。因為我們通過”類型”,不僅可以認識聲音和文字,而且還可以認識無形的東西和抽象的事項。例如,當我們聽到巴赫和蕭邦的音樂時,即使是象我這樣不太懂得音樂的人,一聽到那樣的曲調,也能分出哪是巴赫的音樂和哪是蕭邦的音樂。儘管我們不能將兩者的音樂特點清楚的羅列出來,但是我們卻能分出是誰的音樂。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兩個作曲家創作該曲子的意象已分別留在我們的記憶當中。
     
     前面我向大學介紹了自己在委內瑞拉時的經歷。一個出生才幾天的嬰兒能夠分辨母親的聲音,這也是一個通過”類型”來進行認識的極好例子。嬰兒在母親的肚子裏時就記住了母親聲調和說話方式,所以他一生下來就能知道那一種聲音是自己母親的聲音,並對此做出反應。在從嬰兒區分母親的長相來看。眼前的人是母親還是他人?嬰兒能通過自己對母親長相資訊的掌握,如通過對眼睛和鼻子的大小、形狀和配置等的掌握,在瞬間做出判斷。
     
     我們一直認為嬰兒能夠分辨母親的聲音和長相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想一想就會發現:這樣的事情並不簡單。你想,這樣的事情是連電腦都難以做到的複雜事情,可是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卻能輕而易舉地做到。這難道不是令人驚奇的事情嗎?
     
     還有一件我們常常忽視的事情。那就是:嬰兒不僅僅是通過看母親的長相去認識自己的母親,而且還通過母親身上的氣味、聲音、摟抱方式和姿勢等綜合性的感受去認識自己的母親。對嬰兒來講,”母親”是包涵有自己全部感受的母親。因此,嬰兒應該能感受到”母親”對自己的疼愛和溫柔。所謂的”類型”正是包涵有有形物和無形物的”類型”。
     
     作為典型的”類型”勢力,我想起了以前從日本棋院高川格名譽本因坊那裏聽來的話。據該棋院調查發現:該棋院的名人們在三、四歲的時候,就在一旁看父親或家人和別人對弈。因此,在剛開始學棋的時候,並沒有誰手把手地教過他們。他們之所以成為名人,與他們小時候在一旁看人對弈有關。小孩小時候看人對弈,其圍棋的棋型會根植於小孩的腦海深處。這與從初中開始學棋的情形完全不同。小孩對棋型好壞的判斷靠的是直覺本能,而初中生對棋型好壞的判斷靠的是理論。當然,下圍棋不僅需要直覺,而且還需要良好的理論功底。但是,小時候灌輸到腦子裏的基本類型,會在人長大以後發揮作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