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分享] 國人十大癌症 大腸癌成新殺手

[分享] 國人十大癌症 大腸癌成新殺手

國人十大癌症 大腸癌成新殺手
更新日期:2009/03/16 09:05

「國人十大癌症 大腸癌成新殺手」(徐韻翔報導)


衛生署公佈最新國人癌症登記報告,95年度共計有7萬3千多人發生癌症,比起94年增加4千3百多人,除了子宮頸侵襲癌發生人數減少之外,結直腸癌首度超越肝癌,成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威脅生命癌症新殺手!口腔癌增加人數居次,腸癌與口腔癌各增加6百多人。平均每7分10秒台灣就有1人罹癌,比前一年時間縮短。國人癌症發生型態,有「男生多、女生早」的特色。國健局副局長趙坤郁表示,國人罹癌高度集中在結直腸癌、肝癌、肺癌、乳癌與口腔癌,合計佔所有癌症人數的56%。


國人10大癌症排行榜前五名依序為女性乳癌、肝癌、結直腸癌、肺癌以及攝護腺癌,男性癌症方面,前三名為肝癌、腸癌與肺癌,女性癌症前三位為乳癌、腸癌和肝癌,男性肝癌連續蟬聯21年、女性乳癌連續13年排名第一名,至於各癌症死亡率前一年相較則持平。

趙坤郁說:『癌症是增加,可是預防醫學能夠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能夠篩檢、能夠早期發現這些早期的癌症;所以癌症雖然增加,可是整個與死亡率的長期趨勢的話,大概是持平的一個狀態。』


比較91與95年癌症標準化發生率5年變化,男性所有癌症增加了3.9%,口腔癌增幅最高、胃癌降幅最大,女性癌症增加4.7%,子宮體癌和乳癌增幅最高,子宮頸侵襲癌降幅最大。男性具有較高罹癌風險,是女性1.4倍,但女性較男性早發生癌症,男女癌症年齡中位數分別為65歲與59歲。


針對國人結直腸癌發生速度快速攀升問題,衛生署國健局分析,國人飲食攝取過多紅肉、脂肪與缺乏運動有關,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則舉出,像是環境中的污染,戴奧辛、致癌抗生素的硝基 (口夫)喃代謝物、以及塑膠溶出的PVC等,人體長期接觸或吞下肚累積,可能會增加罹患腸癌的風險,愛吃燒烤、油炸與速食等食物,也容易腸癌上身。


紅肉易致腸癌的原因,醫師解釋,因為紅肉中有兩種特有的胺基酸左旋本基丙胺酸以及飢胺酸,這兩類胺基酸如果烹煮時遇到高溫,例如碳烤,便容易變成致癌物,民眾可以改以烹調代替火烤、油炸。


長庚醫院大腸直腸科主任張簡俊榮表示,近來他便收治了一名罹患腸癌的原住民小男孩,年僅13歲,因為腸阻塞解便困難就醫,不料,一檢查竟然檢出已經是大腸癌第三期末期,腫瘤幾乎塞住整個腸子,雖然已經手術切除,但效果仍不佳,孩子後來也追蹤不定期失聯了,一般年輕腸癌個案大都與家族史遺傳有關。『14歲就腸癌阻塞,就大便不通來醫院檢查,結果是腸子塞到,就腸癌阻塞,因為那是一個山地人,所以他的家族史不是很清楚,那個case也不好,因為塞住的地方就是比較後期嘛,所以那個case預後也不好,是三期末了。』

大腸癌一般初期症狀不明顯,等到出現不適時,通常已非早期,而腫瘤位置不同,所表現出來的症狀也會有所差異。


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表示,腸道一般分為右大腸、左大腸與直腸,右側的早期大腸癌,一點症狀都沒有,發現時會較晚期,他解釋,當腫瘤在右側時,經過這個位置的糞便是水便的狀態,即使有腫瘤在腸道,也不太會堵塞,一旦有堵住症狀時,腫瘤恐怕已經很大了,此外,右側大腸癌即使有潛血反應,血和糞便混在一起,等糞便運送到肛門口要排出時,血跡早就不明顯了,因此,右側腸癌,在早中期以前,很難發現,而據他自己的門診統計,檢出罹癌的患者,有四分之一的人癌細胞已經轉移。


而左側大腸癌相較於右側,則比較容易自覺發現,王輝明解釋,由於糞便在大腸裡水份漸漸被吸收之後,糞便運送到左側大腸時,已經呈現較固體狀,有腫瘤時,便容易堵塞,引起絞痛、便秘等反應,有時候糞便堵塞過多壓力過大衝到直腸時,又會造成腹瀉,因此大便習慣改變是左側大腸癌最典型的症狀。至於直腸部分,由於距離肛門口最近,只有十五公分,醫師表示,如果有腫瘤,會容易刺激直腸收縮,引起血便與頻便的反應。


研究指出,飲食中蔬菜水果多攝取可以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生,目前衛生署提供的結直腸癌免費篩檢,是針對50歲到69歲的民眾,國健局副局長趙坤郁表示,『幸好是如果以大腸癌人類篩檢,也就是大便的潛血檢查,就可以發現這些可疑的病患,再轉介到醫院做大腸鏡的確診的話,是可以有效的發現真正早期的癌症。』


醫師呼籲,要預防腸癌,一定要重視篩檢,一般五十歲起,應開始定期接受大便潛血檢查,陽性反應則進一步透過腸鏡等檢查確認病況,高危險群有遺傳史的族群,則建議提前十年,從四十歲起開始定期篩檢,以利及早檢出,提昇存活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