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討論] 商道之世界各地經營之道

[討論] 商道之世界各地經營之道

[fly]日本的松下幸之助先生曾經說過:[/fly]
看一個人有什麼成就,可以從他在晚上的時間在做什麼。
如果能夠善用七點到十點鍾的人,. 它的成就將比一般人高出兩倍


[fly]印度首富之普倫姆吉之it產業[/fly]
信息和知識經濟時代,個人在朝夕之間創造巨大的財富不再是天方夜譚,美國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無疑就是這樣的奇蹟創造者。但面對世人的交口稱讚,蓋茨卻冷靜地指著東方說:「不出兩年,將有另一個IT業鉅子獲得世人崇敬的目光,而他必定來自班加羅爾。」

  科技的發展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同時也為人類不斷地創造財富和奇蹟。近十幾年來,以高科技為核心的IT產業使人類的社會生活、經濟生活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同時,在它的光環映照下,很多人脫穎而出,成為一個個時代的佼佼者,印度的哈希姆?普倫姆吉即是其中之一。他就是比爾?蓋茨所指的來自印度矽谷———班加羅爾的IT業奇才,也是備受矚目的印度首富。

  全球第二富豪

  現年54歲的普倫姆吉早年畢業於美國斯坦福大學工程專業,投身IT產業已有20年,是印度WIPRO公司的總裁,其個人資產約有350億美元之巨,是當之無愧的印度首富。在最新一期《財富》雜誌的全球富翁排行榜上,他緊隨比爾?蓋茨之後位居第二,因而有人把他稱作「印度的比爾?蓋茨」。

  普倫姆吉在商界的發展始於1966年,當時年僅20歲的普倫姆吉從父親手中繼承了總資產約200萬美元的食用油公司———西印度植物產品公司。

  也許正是因為他如此年輕即步入商界,使他具有敏銳的思維和長遠的目光。1979年,IBM撤出了印度市場,印度的計算機業進入最艱難時期,而普倫姆吉卻看到了IT業的發展前景,毅然決定投資200萬美元創建了WIPRO公司,開始進入IT領域。他從美國一家公司購買技術,並抓住印度計算機產業缺乏售後服務的機會,以高科技和完善的售後服務開闢了他自己的IT之路。當時,他站在印度IT產業的最前沿,幾乎是孤軍奮戰。人們欽佩他的膽略,形象地將他比作「燈塔」,稱讚他為印度IT產業的發展指引了方向。

  印度IT業之王

  經過近20年的奮鬥,普倫姆吉逐步拓展了WIPRO公司的經營範圍。雖然他一直未放棄當年起家的傳統產業,如:人造黃油、肥皂生產等,但其主業已轉向計算機軟硬件。截至1999年,WIPRO公司總收入的74%來自IT業,公司在計算機軟硬件方面的業務以平均每年50%的速度增長。今年2月,其公司股票一路從每股3975盧比飆升到每股9624盧比。與其股票上市之初每股才2盧比相對照,普倫姆吉又創造了印度股市的一個神話。

  先進的經營理念是普倫姆吉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工作嚴謹,樂意聽取下屬? 見,每年至少要拿出30到40天的時間與他們一起探討公司的發展問題,這不但使他能集思廣益,同時還逐步在公司內部形成了一個強大的領導階層。WIPRO公司的許多副總裁都已在該公司工作近20年,這與其他國家IT業人才快速流動的狀況形成了鮮明對照。據統計,全球IT公司每年辭職人員約佔20%至25%,而在WIPRO公司僅為14%。

  普倫姆吉重視對公司內人才的培養,這也是其事業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在IT產業發展迅猛的今天,如果不及時推陳出新,就要被市場淘汰。WIPRO公司現在每年都要投入1500至1800萬盧比對員工進行培訓,從而造就了一批印度IT產業的精英,使得WIPRO公司始終走在該國IT行業發展的最前列。

  如同微軟影響整個世界IT產業的發展一樣,在WIPRO公司的帶領下,印度正逐漸取得在世界軟件設計和網絡服務領域的領先地位,並逐步成為重要的軟件出口大國。在1992年至1999年間,印度的IT產業年均增長率在59%以上,其為印度創造的外匯收入從10年前的每年約2000萬美元,迅速增加到目前的每年39億美元,其中向包括美國在內的91個國家出口軟件創收達26.5億美元。無怪乎蓋茨在向海外進軍時,首先選擇了印度,並在海得拉巴建立了微軟在國外的第一個開發中心。

  富翁的平民生活

  目前,普倫姆吉經營的WIPRO公司總資產約470億美元,是印度最具實力的電腦公司,而普倫姆吉個人佔公司75%的股份,其個人資產可以收購美國福特汽車公司70%的股份、IBM公司18%的股份或微軟公司8%的股份。

  在人們的想像中,像普倫姆吉這樣的世界巨富必定過著常人難以企及的奢華生活,開名車、住豪宅、衣著考究,同時總要在媒體上暢談自己的偉大構想等等。然而,普倫姆吉完全不是這樣。他的腦子裡想的全是工作,從不要求過多的享受。他的衣服、手錶、汽車等全都是「印度製造」,而且他從不入住五星級酒店,甚至乘飛機也只坐經濟艙。他極少與人談論他的財富,有時還會自嘲地說:「我有時感覺自己像個動物,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能夠遠離股票市場而專心致志地工作。」

  歷盡風雨迎來曙光

  在印度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普倫姆吉在IT業獲得成功比蓋茨走過的路要艱難得多。WIPRO公司的股票也曾起起落落,普倫姆吉一度曾與宏碁公司合作,試圖構造一個跨國經營共擔風險的模式,但最終因為混合品牌的經營失敗而夭折。正因為這次失敗,普倫姆吉對印度在計算機領域的能力有了全新的認識。事實上,印度的技術已完全達到了獨立設計計算機的能力,而WIPRO的品牌形象也不再需要其他產品的支撐。普倫姆吉及時調整了公司的經營策略,他的事業因而進入了一更為廣闊的天地。

  今天,人們對普倫姆吉在IT領域的發展更加充滿信心,這從其公司股票的一再上揚可見一斑。相比之下,普倫姆吉也有比蓋茨更得天獨厚的發展潛力。一方面,印度始終對其民族的IT產業給予政策扶持。另一方面,印度許多人都到美國從事過IT業,但美國在IT領域給予印度科技人才的機會有限,他們最終都選擇回國效勞,不少人被WIPRO公司納入旗下,成為普倫姆吉事業再創高峰的一支重要的生
力軍。

[fly]上列截錄於 天極網[/fly]


[fly]商業史上最強的二十位領袖[/fly]
亨利-福特將汽車帶給大眾,J-P-摩根拯救了華爾街,雷-克洛克則改變了我們的飲食方式。《福布斯》雜誌7月底公佈了有史以來最有影響力的20位企業家。

  這一排行榜是根據《福布斯》雜誌的讀者調查和編輯評選作出的。上榜的20位商界領袖均已作古。  

  1、福特汽車公司創始人亨利-福特(Henry Ford 1863-1947)。亨利-福特推出的廉價、高度統一的T型車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以及美國的城市面貌。他所創立的大規模標準化生產方式則為現代商業帶來革命。


  2、銀行家J-P-摩根(J-P-Morgan 1837-1913)。由於其對資源近乎無限的掌控能力,摩根也許是歷史上最重要的銀行家。摩根參與了很多大型企業的創建,其中包括通用電氣,美國鋼鐵以及AT&T等。在金融危機中,他扮演了事實上的中央銀行的角色,兩次挽狂瀾於既倒。摩根的影響力如此之大,以至於官員們認為美國必須建立央行而不能過度依賴某個個人。摩根去世一年後,美聯儲成立。


  3、美國石油大亨約翰-洛克菲勒(John D-Rockefeller 1839-1937)。洛克菲勒制止了早期石油業的狂采亂挖,代之以高效運轉的壟斷性國際商業組織。他所創建的標準石油公司後來成為美國政府反托拉斯的頭號目標,在1911年被最高法院拆解成34個獨立公司。當今的石油巨頭埃克森公司和雪弗龍公司均是其後裔。


  4、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 1835-1919)。有歷史學家將卡內基稱為將美國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的首要人物。通過引入勞動生產率等管理方式和不斷的技術革新,卡內基幫助美國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鋼鐵生產國。1901年,摩根斥資4.8億美元收購卡內基鋼鐵公司,卡內基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後來,他捐出了大部分個人財產,包括捐助設立的卡內基圖書館。


  5、沃爾瑪創始人山姆-沃爾頓(Sam Walton 1918-1992)。打折店的發明者並非沃爾頓,他是這個點子的最佳實踐者。他對信息技術以及物流供應鏈的推崇使他總能夠以較低的價格擊敗眾多的競爭對手。他創建的沃爾瑪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零售連鎖店,擁有僱員130萬人。《福布斯》雜誌說,如果沃爾頓還活著的話,他的財富會遠超現在的首富比爾-蓋茨。


  6、IBM前CEO小托馬斯-沃森(Thomas Walson Jr.1914-1993)。上個世紀60年代,沃森將父親創辦的IBM公司的未來押在了辦公電腦上。  


  7、英國銀行家梅耶-羅斯柴爾德(Meyer Amschel Rothschild 1744-1812)。通過引進多元化投資等理念,他推動了現代銀行制度的建立。

  8、迪斯尼公司創始人沃特-迪斯尼(Walt Disney 1901-1966)。他創建了第一家現代媒體集團,以史無前例的姿態,充分開拓兒童市場。 9麥當勞的創始人雷-克洛克(Ray Kroc 1912-1984)。他改變了世界的飲食習慣,把亨利-福特統一、廉價以及快速的成功秘訣帶進了廚房。不過,他也得為1/4的美國人日益增長的腰圍負部分責任。

  10、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 1833-1896)除了發明炸藥以外,諾貝爾最永久的遺產應該是以他的名義建立的每年一度的諾貝爾獎。


  11、亨利-凱瑟(Henry J-Kaiser)。他的大筆投資為美國西部提供了能源、道路、橋樑以及工作機會,改變了美國西部的面貌。此外,他向員工提供健康保險催生了美國的健康保險制度。


  12、通用汽車前總裁阿爾弗雷德-斯隆(Alfred Sloan)。他將汽車工業帶入了現代體系。


  13、豐田汽車創始人豐田佐吉(Sakichi Toyada)。豐田的理念——減少浪費、改善與客戶的關係、勇於暴露問題以及保護資源等,逐漸被所有的現代企業所接納。 14、聯合利華的創始人英國的零售商威廉-利弗(William Lever)他奠定了現代市場營銷中的品牌概念。


  15、媒體巨頭亨利-盧斯(Henry Luce)。他創辦了《時代週刊》、《生活》、《財富》等多種雜誌並為現代新聞業確立了基本報導模式。


  16、郵購和分期付款的首創者阿隆-蒙哥馬利-沃德(Aaron Montgomery Ward)


  17、馬修-博爾頓(Matthew Boulton)。瓦特發明了蒸汽機,他的合夥人博爾頓則製造並推廣了蒸汽機。


  18、愛德華-哈里曼(Edward Harriman)。他通過大量注資改善了表現不佳的鐵路系統,從而完善了美國的資本主義模式。


  19、喬亞塞-韋奇伍德(Josiah Wedgewood)。他是18世紀英國最有名的陶工,利用名人效應推銷的首創者。


  20、通用電氣前總裁傑勒德-斯沃普(Gerard Swope)。他設立了「公司福利制度」,改革了勞工關係。

[fly]上列截錄於下列網址
3wmoney 網站[/fly]
[fly]鋼鐵帝國的建立者:安德魯-卡內基[/fly]
提起安德魯?卡內基,浮現在人們腦海裡的形象,往往是一個叱咤商海的鋼鐵大王,是一個捐款數億的慈善家,是一個公益事業的資助人。在早期的管理先驅中,卡內基是典型的成功企業家。因此,他留給我們的管理思想更具有可操作性,而卡內基本人的成功經歷,也激勵著一代代年輕人,成為他們競相模仿的藍本。

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1835-1919)出生於蘇格蘭。他的父親威爾?卡內基是個家庭亞麻紡織工,母親則以製鞋為業。在機器紡織業的衝擊下,卡內基一家的生活日趨窘迫,「屋漏偏遇連陰雨」,1846年歐洲發生大饑荒,全家人吃飯都成了大問題。迫於生計,11歲的卡內基跟隨父親移民,來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到美國之初,卡內基一家依然窮困潦倒,年僅13歲的卡內基,為了餬口到紡織廠去打工,他燒過鍋爐,在油池裡浸過紗管,還給電報公司當過郵遞員。美國畢竟是美國,只要你努力,下層社會也能做發財夢。卡內基白天打工,晚上上夜校,身無分文,學的卻是複式會計法。他似乎相信,總有一天他的這種知識能派上用場。在他送電報的兩年中,他又在業餘時間學會了收發電報技術,當上了報務員。勤奮好學的卡內基,還得到了詹姆士?安德森上校的私人圖書館幫助,閱讀了這位先生的大量藏書,也許,這是他萌發創建公共圖書館夢想的契機。這位窮小子做好了一切準備,經驗和磨煉、知識和技能一樣不缺,就等著運氣。

運氣果然來了,1853年,18歲的卡內基被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西部分局局長托馬斯?斯科特僱用,擔任他的私人報務員,一次偶然的事故處理,使卡內基嶄露頭角。許多人總是抱怨運氣不好,殊不知運氣只會光顧那些做好了準備的人。卡內基能夠告訴我們很多,現在要告訴我們的是,如果等運氣光臨再做準備,就等於沒有運氣。這次事故發生的時候,斯科特恰巧不在。卡內基以斯科特的名義發出指令,迅速處理了運輸堵塞。到24歲時,他就當上了西部分局的局長。在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的十餘年裡,卡內基學會並實踐了麥卡勒姆關於鐵路管理的組織、報告、會計和控制的整套體制,並且逐步掌握了現代化大企業的管理技巧。由於他主管的西部分局營運狀況最好,成本最低,1865年,他又被公司提名為運營總管。此時的卡內基已經積累了許多管理經驗,做好了另一種準備,他不滿足於擔任一個領取酬勞的管理人員,於是拒絕了公司給予他的職務,開始創建自己的事業。

最初,卡內基創辦了匹茲堡鋼軌公司、機車製造廠、鐵橋製造廠,並開辦了煉鐵廠,開始涉足鋼鐵企業。這個時期的美國鋼鐵工業,還處於分散經營階段。雷恩在《管理思想的演變》一書中描述說:「一些公司擁有把礦石熔為生鐵的熔爐;另外一些公司擁有旋轉粉碎機和將生鐵加工成鐵棍或鐵板的鍛造設備;還有一些公司則把鐵棍和鐵板加工成鐵軌、鐵片、鐵釘、鐵絲或其他東西。在這些各自獨立的公司之間,中介機構購買一家的產品,再賣給另一家生產商,並從中獲利。」採礦、冶煉、鍛造、成型、推銷,中間商在每個環節上層層加碼,致使鋼鐵產品成本極高。正因為看到了傳統鋼鐵企業的缺陷,卡內基打算充分運用在鐵路公司掌握的一體化經營經驗,採用當時最先進的貝塞麥吹氧轉爐技術,整合工序,去掉中間商加碼的成本,建立一個全新的鋼鐵公司。

1872年,卡內基決定集中力量生產鋼材,他不主張分散投資。「把所有的雞蛋放進一個籃子裡,然後盯住這個籃子,這是真正的律條—是一切當中最有價值的原則。」1873年底,卡內基合夥創辦了卡內基-麥坎德里斯鋼鐵公司,公司成立初期有75萬美元的資本,卡內基投資了25萬美元,是公司最大的股東。1881年,卡內基又與弟弟湯姆一起成立了卡內基兄弟公司。1892年,卡內基把卡內基兄弟公司與另外兩家公司合併,組成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鋼鐵帝國—卡內基鋼鐵公司。到此為止,他達到事業的頂峰,成為舉世聞名的鋼鐵大亨,與洛克菲勒、摩根並立,成為當時美國經濟界的三大巨頭之一。在短短的二十多年裡,卡內基不僅使公司發展壯大,還使自己的財富增加了幾十倍,這一切都源於他充滿管理智慧的獨特經營策略。

卡內基在鋼鐵公司實行的第一個經營策略就是實行成本會計。他總結出了一條著名的競爭要訣:「密切關注成本,就不用擔心利潤。」當時,鋼鐵行業改採用的依然是簡單的複式計賬,會計技術遠遠落後於鐵路行業,很多工廠甚至只是按照總產量來分攤全部費用,以此來決定利潤多少。這樣的方法在設備、工序、人員方面的規定都很模糊,使得經營管理的改進無從下手。因此,卡內基堅持採用新的估價和會計制度,使每一道工序的成本都明確清楚。這樣的成本核算,可以幫助確定價格,使得產品價格可以低於其他競爭者。另外,用圖表顯示成本和產量,從而不斷改進管理,提高生產效率。

實行了成本會計制度之後,卡內基又開始實行另一條經營策略—整合工序,實行一體化生產。卡內基以貝塞麥轉爐的使用為契機,整合了鋼鐵生產的各道工序,實現了「一條龍」運轉,提高了生產效率。再進一步,卡內基又縱向整合了鋼鐵生產的相關業務,收購採礦場和煤礦,保證原材料持續穩定的供應;購買了平爐和煉焦爐,實現煉鋼能力的流程配套;充分協調整個公司的生產工序,類似於今日的流程重組,使從礦石加工到鋼材成品的生產過程耗時大大縮短;開發新產品,拓展鋼材產品的銷售市場。卡內基將自己在鐵路公司學到的考核制度、控制成本方法、恰當分配權力和責任等管理手段運用到鋼鐵工業,使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卡內基最開始生產一噸鋼的成本是56美元,售價為100美元,而到1900年,每噸鋼的成本僅為11.5美元,售價僅為12美元。當卡內基進入鋼鐵產業時,美國的鋼產量約為英國的三分之二,到1900年前後,美國的鋼產量已經達到英國的五倍。而這一切都與卡內基密不可分,幾乎都是在他的影響下實現的。鋼鐵帝國的業績是驚人的,這一業績,顯示了技術與管理相結合的威力。與其他管理學先驅相比,卡內基並沒有做出什麼理論貢獻,但他以一個實業家的身份,為人們示範並驗證了管理的價值所在。

卡內基還有一點不得不提及的偉大貢獻,就是他那令人稱道的慈善行為和公益事業。1900年,卡內基在他的《財富的福音》一書中宣佈:「我不再努力掙更多的財富。」之後,他以五億美元的價格將卡內基鋼鐵公司出售,毅然從蓬勃發展的鋼鐵事業中隱退。隱退後的卡內基,將主要的精力投入慈善事業和公益事業。1901年,他首先拿出500萬美元為煉鋼工人設立了救濟和養老基金。緊接著,他又在紐約市捐款建立了68座公共圖書館,幫助家境貧窮卻積極向上的年輕人。這項圖書館事業持續了16年,卡內基一共投資了1200萬美元,建館3500座。之後,他捐款2500萬美元,在華盛頓創立了主要用來發展科學、文學和美術事業的「卡內基協會」,還在加州建造了威爾遜天文台。與此同時,卡內基在匹茲堡創辦了「卡內基大學」,並持續資助各類學校和教育機構,到他臨終前,這類用於教育的捐款累計達到9000萬美元。除此之外,卡內基還設立了多項基金,比如「捨己救人基金」、「大學教授退休基金」、「總統退休基金」、「作家基金」等等。另外,他在11個國家設立了「卡內基名人基金」,並用1000萬美元創立了「卡內基國際和平財團」,用來資助那些為世界和平做出貢獻的人們。 1911年,年邁的卡內基設立了「卡內基基金會」(Carnegie Corporation of New York),讓專職人員代理他的捐獻活動。直到1919年去世,卡內基向社會捐獻的財富總額高達3.3億美元。而他所大力推行的基金會模式,後來也得到很大發展,卡內基因此被人們稱為美國現代基金會的先驅。

卡內基在他的經營過程和捐獻過程中,形成了自己很獨特的財富觀念,他認為富人的財產並不屬於他們自己,他們只是窮人的代理者和信託人,富人的義務就是要用有效的方式管理和使用財富資源,為公眾謀求最大利益。他有一句名言:「富人若不能運用他聚斂財富的才能,在生前將其財富捐獻出來為社會謀取福利,那麼死了也是不光彩的。」也有人把它概括為更簡單的一句話:「財富為社會所有,把財富帶進墳墓是可恥的。」在卡內基身體力行的影響下,同時代的洛克菲勒、20世紀中期的福特、當今的比爾?蓋茨,甚至包括金融大鱷索羅斯,都遵循著「捐贈」這一傳統。卡內基對後世的影響可見一斑。
出處:《管理學家》

[fly]上列截錄於下列網址
wnet網站[/fly]

商道二

[fly]中華人民共合國首富劉永行劉永好的經營之道[/fly]

劉永行認為,企業本身就是獨裁的,很難想像海爾缺了張瑞敏、海信缺了周厚健會怎樣。企業家的命運已經和企業連在一起。從某種程度上說,個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劉永行說:「企業決策沒有舉手錶決,靠舉手錶決企業能脫穎而出的話,所有的企業都沒有差異了。」做決定對所有企業家來說,都是件很困難的事。「當然,」劉永行說:「經營無定式,做決定也無定式。」


的確,企業家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了企業的興衰。


我們可以想像,傑克·韋爾奇,如果沒有他,通用電氣會怎樣?還有,2002年的亞洲年度企業家卡洛斯·古森,他僅用一年時間便把虧損幾十億美元的日產復活過來並贏利27億美元。這些,都是一個人改變企業的最好寫照。


企業家應該是一位獨裁者,但更應該是一個特別優秀的獨裁者。正如劉永行所說,希望集團的經理扮演三個角色,即榜樣、教師、教練。作為獨裁者的企業家也必須是一位這般優秀的人。


劉永好有一句經營企業的名言:「企業興衰靠市場,市場競爭靠質量,質量動力在效益,而效益的實現靠牌子,特別是名牌作為中介。」


這幾年來,成都希望集團把制定和實施名牌戰略作為經營決策的重要舉措,依靠爭創自己的名牌在市場競爭中發展。5年來,該企業產業規模擴大近100倍,資產增加近200倍,2000年年銷售額52億元,利稅4.5億元。


成都希望集團主要是以生產飼料、飲料機械和肉食品為主。劉永好深知,在每日每年的銷售中,只要有一點飼料有質量問題,只要一家用戶不滿意,不僅企業要退換和賠償,更重要的是損害了企業的形象,損害了產品聲譽。為保證產品質量一流,做到售前、售中、售後服務令人滿意,成都希望集團抓緊基礎管理。在生產中,他們全部工藝採用國際標準,捨得花錢購置具有國際先進水平自動化生產設備和精密測試儀器,建立了一套嚴格的工藝流程。他們嚴格控制進貨渠道,堅持做到對原料購進,先檢驗後購進,非優質絕不要,並勤進少買,保證料鮮質穩,而且經過全部仔細檢查,測試合格後方能入庫。所有產品出廠前,再經過生產人員互測,檢驗部門檢測和銷售部門驗收三道關卡,保證產品出廠檢驗合格率達到100%。


在服務上,他們嚴格遵守定期調查,登門服務的規定,把用戶需要作為自己的頭等大事。一次,邵東「希望」生產跟不上,客戶沒拉到貨,公司按規定賠償了放空費。為了向用戶提供最及時的服務,他們花費數百萬元在許多大中城市設立了銷售辦事處和售後服務點,對於通過巡訪、書面、電話、廣告徵求的用戶意見,及時歸納、分析,加以改進。根據用戶建議,在開發飼料生產的同時,他們還組織力量開發了肉食品、麵粉、飼料機械等產品。


談到創名牌時,劉永好說,爭創名牌,首要的就是堅持以科技為本,走好科技興企之路,這是我們在實踐中得到的經驗。當初,我們將6年時間艱苦創業積累下來的1000萬元,全部投入到新型飼料的研製與開發中。隨後,我們又籌資高薪聘請了30多位動物營養學家聯手攻關。同時,我們還十分注意借鑑國外先進技術,跟蹤西方在工業飼料科研開發方面的最新成果和技術動態。我們同美國的幾家科研機構建立聯繫,邀請外國專家來川講學;派出科技人員到美國、德國和東南亞國家考察學習。通過不懈的努力,基本上掌握了世界飼料科研方面的最新信息,並通過分析建立起計算機配方模型。


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飼料生產的原料及養殖業的現狀,他們篩選出30多個配方,經過反覆試驗,於1989年4月率先在全國研究成功具有國際水準,能與洋飼料抗衡的乳豬全價顆粒飼料「希望」1號。隨後「希望」2號、3號、4號以及雞、鴨、魚等30多個名牌飼料相繼研製成功並投入生產,形成了「希望」系列,被列入國家級星火科技項目,並榮獲國家星火科技成果二等獎,希望集團也被評為「國家級星火科技示範企業」。10多年來,他們獲得各種科技獎100多個,其中全國性科技大獎11個,省級大獎25個,市級大獎35個。通過走科技興企之路,使企業的名牌迭出。

截錄於下列網址
cnhubei網站

[fly]德國阿爾布萊希特兄弟[/fly]
經營之道
當記者比約定時間提前3分鐘推開玻璃門時,他已端端正正地坐在一張小小的會議桌旁。和10年前相比,這位老人幾乎沒有什麼變化,還是那樣神采奕奕,還是那樣和藹可親;只是接過本報記者代表深圳商報獻上的鮮花時,他的眼睛眯得更細,笑得更歡了。


  十年前曾接受記者專訪

  遞過來的名片正面,印的還是他親手寫的毛筆字:「和田一夫」;背面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榮譽市民、國際經營諮詢、前八佰伴國際集團總裁、HAW國際株式會社董事長、福岡大學經濟學部客座講師、上海國際經營塾塾長、上海職業經濟人協會顧問」。

  記者回憶起十年前浦東第一八佰伴開張時,100萬人蜂擁而至的情景,和田一夫也想起了當年他曾接受過本報記者的獨家採訪,並請記者到八佰伴10樓,坐在榻榻米上吃日本料理的情景。

  自喻為「不死鳥」

  根據約定,採訪時間有限定,於是記者開門見山地問:和田一夫先生,您這麼大的年紀怎麼又跑到上海來開公司了?和田一夫說其實他在去年4月就來上海了,來實現他破產後重新崛起的第三個目標。

  曾經在全球擁有400家跨國百貨店和超市、員工總數達2.8萬人、年銷售額突破5000億日元的國際零售巨頭,卻突然遭遇破產,家產損失殆盡,和田一夫在一夜之間從億萬富翁變成了窮光蛋。

  和田一夫的八佰伴破產了,但是,他卻把自己比喻為一隻「不死鳥」,要在失敗的廢墟中重獲新生。

  他終於振作起來,他為自已擬定了三個目標:第一,學習、研究並傳授中小企業的經營之道;第二,探索用信息技術幫助中小企業實現成功之道;第三,給中小企業指出如何走向世界的拓展之道。

  為了第一個目標,他用了兩年時間,先後舉辦「國際經營塾」即學習班300多期,有近萬人前來聽他講授。他還多次在日本各地巡迴演講,有一年竟講了200常八佰伴從成功到倒閉的教訓給企業經營者們以極大的警示。在這些聽講者中,他發現了當年27歲的正田英樹。和田一夫把他的諮詢公司與正田英樹的軟件公司合併為「HAW國際公司」,開發超市軟件,其中最成功的超市無線統計的軟件已被300多家大型超市採用,目前手上的訂單還有700多份,而且只用1年零9個月,就實現了公司股票在創業板成功上市,而當年的八佰伴上市卻用了30年。

  「要做就要做人家沒有的,這才能在社會上生存。」和田一夫用他母親的這句話來表達他內心的欣喜。這也就是他實現的第二個目標。

  「79歲到89歲是我的巔峰期」

  到上海來是為實現第三個目標。和田一夫堅信,十年後的中國是亞洲的中心,接下來的時代是中國的時代,日本企業要想走向世界必須重視中國的市場,學習在中國經營的經驗。

  2004年4月,他在上海復興中路買了一套住宅,在他家的客廳裡辦起了「上海國際經營塾」,30位日本企業的經營者成了他的學生,他不僅自己親自授課,還請來了與他同事40年、原八佰伴的員工培訓專家土屋高德先生,目前已講了8講。

  他準備這樣幹3年,也就到79歲了。「而79歲到89歲是我人生的巔峰期。」

  和田一夫每天四五點起床,反省昨天,然後記日記,已堅持50年。記者得寸進尺,向和田一夫提出想看看他日記的要求,沒想到他爽快地從公文包中拿出用普通練習本做的日記本,封面上註明這是第44本。

  記者想看看他在新年元旦做了些什麼,就翻到2日那頁。記的是邀請他的學生李先生一家到他家來共度新年的事,他稱讚李夫人的賢惠,孩子的聰慧和李先生的務實作風,他認為自已的理想和李先生的現實主義相結合,一定會合作得很愉快。新的一年來到了,他感到很幸福。一種對事業前程的憧憬躍然紙上。

  目前,和田一夫事務所只有他和秘書兩人,在淮海路的繁華地段以每天每平方米0.6美元的租金租了一間辦公室。從家到辦公室約15分鐘的步行路程,每天當這位老人一路走來,總有人認出他,熱情地向他打招呼。他的秘書說在外面吃飯時,也會有人來和他交換名片。

  採訪中,和田一夫先生沒講什麼大道理,但這位遭受過多次劫難的老人,在76歲高齡還要在異國創業,這件事本身就帶給我們很多很多的思索。
截錄於下列網址
wnet網站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