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轉貼] 北港媽祖遶境活動與報馬仔

[轉貼] 北港媽祖遶境活動與報馬仔

※本資料取材自紀雅博先生之報馬仔介紹※
版權所屬:紀雅博先生 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壹、北港媽祖遶境活動與報馬仔

  北港媽祖自清初以來,依往例每年舉行兩次遶境祭典,祈求全境居民平安。這兩次:一是慶祝元宵,聽說也是慶祝媽祖登陸笨港【北港】駐笨的紀念日;一是慶祝媽祖聖誕,也是昔日北港媽祖每數年往湄州謁祖進香回鑾遶境祈安的日子。

  每次祭典活動媽祖鑾駕都出巡北港境內,鑾駕前常有位義務開道服務的先鋒官──「報馬仔」,他是專為媽祖及居民、陣頭服務的。早期媽祖遶境曾遠至今元長鄉吳地,北港鎮的府番、草湖兩里,據說媽祖遶境至郊外,報馬仔就由當地人負責。

  日據末年皇民化運動,也正是中國八年抗戰之時,日本政府為消滅台灣人之民族意識,凡具有中國文化之民俗或藝術活動都遭到禁止。北港媽祖每年依例進行之遶境活動,自也遭到禁止在列。直到台灣光復,經數年後台灣局勢穩定,這種迎神賽會才再恢復舉行。到了民國四十年代中,這每年兩次境內迎神賽會,已有些微改變。在清代及日據時代,原本慶祝元宵及媽祖登陸笨港紀念日之迎神賽會比較隆重。從農曆正月十五日起,各陣頭、藝閣隨媽祖鑾駕遶行各街,在清代常持續至正月廿七、廿八日,從各地湧至北港的香客、觀眾有數萬人,整個北港有如不夜城,盛極一時。所以當時報馬仔非常辛苦,服務期近半個月,好在報馬仔常非只一人,可輪替。清代尚無電燈,夜間遊行,由小孩手拿購自福建火把,隨聖駕兩旁遶行街中,由上下望宛如一條巨大的火龍在街中滾動,甚為壯觀;由於從各地湧入的香客眾多,聽說報馬仔也曾為香客服務,敲鑼協尋小孩或親友至廟中相會。至民國四十年代初慶祝元宵及媽祖登陸笨港紀念日之媽祖遶境活動,始改為正月十五至十七日舉行三天。

  正月期間,台灣尚處於冬季,季節風強盛,如遇天冷、風強又下起雨來,不要說參加藝閣遊行的小孩,連報馬仔也直呼受不了。於是民國四十四年起慶祝元宵及媽祖登陸笨港紀念日之媽祖遶境活動又改為舉行一天。民國五十四年起又把藝閣參加遊行取消,改為花燈大會,祭典遊行仍舉行一天,報馬仔自也少在寒風中受苦幾天了。

  由於北港媽祖分靈自福建省莆田縣湄州朝天閣,昔日在農曆三月中,每數年就往湄州朝天閣謁祖進香一次。據耆老說:報馬仔並未隨駕去湄州,但會在安平港迎接聖駕回鑾,一路服務至笨港遶境結束。由湄州進香回鑾正是農曆三月十九日,舉行境內遶境祈安活動,所以北港媽祖有別於他地,都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來舉行迎神賽會。原為三月十九日舉行一天之遶境祈安活動,也因民國四十四年正月十五日迎神賽會縮小為一天,才將三月十九日之遶境祈安活動擴大為兩天,並在民國五十四年起加入藝閣遊行。在民國四十五年起報馬仔造型配備,也在當時北港秀才之家蔡川先生的巧思之下做一番的大改變。

貳、報馬仔的由來

  報馬仔是北港媽祖遶境活動中的一大特色。媽祖出巡遶境開始他是先鋒官,走在隊伍前端開道,遊行中途則是機動服務、連繫,其裝扮特殊,常是遊行隊伍中記者、民俗愛好學者捕捉的焦點人物。

  報馬仔類似軍中的斥候或放哨、偵察、刺探敵情的人,在本省歌仔戲或布袋戲中常直呼為「報馬仔」,但也有稱為「探馬」。

  台灣報馬仔之起源──據耆老說:在清代台灣是海中孤島,清廷在管理上有鞭長莫及之感。在台的文武官員每隔二至五年就遴調一次,只要平安渡過任期,將來調回內地大多能升官,所以在其左右常養一些眼線,這些眼線的任務就是有上級官員來暗訪、巡察鄰近地區時能急時通報,使能儘早準備或收歛那平日放蕩的行為,(有些官員包娼包賭)免挨長官刮鬍子,影響升遷。另外在台的文武官員,也靠這些眼線來掌握轄境內造反分子活動的情形或族群失和的情況,使能及早預防、疏通、剿滅,免事態擴大,影響其前途或百姓生命財產的安全,老百姓稱這眼線為「報馬仔」。這和今日所稱的「臥底」或現代人譏諷的「抓把仔」,似乎有別吧!

  報馬仔在清代治安不良時,地方上常有自動當義務的報馬仔,他是地方上的傳聲筒,報告賊匪來襲的消息,使村民得以從容攜帶家眷及財物逃離,是亂世時百姓的救命星。

參、笨港報馬仔

  北港媽祖遶境活動其駕前之報馬仔,是台灣神明遶境活動中較罕見的人物。據說早期笨港【北港】報馬仔是向媽祖許願來當的;如祈求媽祖庇佑母親病癒或祈求家人平安、自己事業順遂、身體康復等,他願在駕前為媽祖服務,所以報馬仔是義務職的,也是神職。

  清代及民初,北港報馬仔的裝扮就像平民百姓所穿的服裝一樣,頭戴斗笠,腳穿草鞋,身穿台灣黑色對襟上衣及長褲,手裡提著一面鑼,比今日報馬仔所提的鑼稍大些,腰上在日據時代還掛上一喇叭形的傳聲筒,心中熟記媽祖出巡路線。當媽袓即將出巡至某街道時,報馬仔必先至該街之街頭或街尾、十字路口,提起銅鑼敲打「框!框!框!」,拉大嗓子或拿起傳聲筒:「恁大家呀!媽祖這陣在○○街,馬上巡到這裏來,請大家披在外口的衫褲趕緊收入厝內,準備香案桌,點香領接聖駕──。」

  早期婦女月事來無月經棉可用,都是使用月經帶,墊破舊衣褲撕成的抹布洗淨來使用,髒了換洗晒乾再用,資源可回收合乎環保。但如涼晒在外對神明的到訪似乎有點不敬,一般百姓怕褻瀆神明,因此北港一般民眾,每年媽祖出巡幾點會到住家街道來,普遍都了然於胸,其實不用報馬仔報告,一般家庭早就會早點洗衣,早點涼乾,早點收入屋內。但有些婦女、家人忙著準備宴席菜,常疏忽未能事先將晒在外面的衣褲收進屋內,實有必要報馬仔提醒。早期北港熱鬧請客的宴席菜,常是自家人展現手藝之時,自民國七十年代後才逐漸委託廚師包辦。

  據耆老說:清代笨港報馬仔手裡還拿著一些紅紗線,沿途為信徒披上紅紗線稱之為『披紅押煞』,其意為『禳災驅邪,賜平安!』但今日已無此類活動,甚為可惜!

  今日大家所看到的北港報馬仔,其裝扮配備不同於早期,此是民國四十五年時,由曾任北港朝天官第一屆至第十屆,任期自民國十年至民國三十八年之委員蔡川先生所精心設計的。自此北港報馬仔裝備始一大轉變,使之更具地方特色及文化使命感。蔡川先生飽讀詩書,祖父是清末秀才。蔡川也是地方上有名孝子,他感受到當時政府正極力推行國語及善良社會風氣的維護,加上當時北港報馬仔蔡老虎先生過世,無人繼承衣缽,正好在媽祖廟遇見熟識朋友陳義泉先生,蔡川先先趨前懇談,鼓勵陳義泉先生繼承衣缽為媽祖駕前來服務,媽祖必可保祐閤家平安健康,陳義泉先生欣然答應。

  蔡川先生經用心思考,設計一套報馬仔道具及服裝送給陳義泉先穿戴,並告知其意涵。自此北港報馬仔才有正式的配備及服裝,展現了地方特色及附予教化的使命,從此報馬仔有了新使命與新生命。

  北港報馬仔不僅為朝天宮媽祖來服務,也曾為友廟來服務。民國七十六年之前大甲媽祖來北港進香時,曾為其開道引導進入市街。陳義泉先生家人留有民國七十五年四月十三日,大甲鎮瀾宮董事長曾福祥及民國七十六年四月六日,董事長王金爐敬贈之金牌各一面。

肆、笨港報馬仔裝備意涵

  北港報馬仔裝備相當突出,身穿黑色台灣對襟上衣,上下鈕扣錯扣,外穿一件反穿羊皮襖背心,也即有羊毛一面穿在外(昔人禦寒時羊毛一面穿在內),黑色台灣長褲;褲管一上捲近膝蓋,小腿可見有瘡疤三處,腳穿草鞋,另一褲管不上捲,但赤足。頭戴清官兵紅纓帽,留長辮。左肩挑一支特製未張開長柄紙雨傘,柄上依序前端(肩前)懸掛一面銅鑼,鑼心漆紅色;傘柄末端(肩後)懸掛錫壺一只,豬前腳一隻,韭菜一束;韭菜及豬腳以紅紙箍一圈,並以紅棉繩繫掛在傘柄上。右手拿鑼槌,嘴上留一燕尾鬚(八字鬍鬚),眼戴一副無鏡片老花眼鏡,腰纏繞一布束腰帶,上插一支旱煙桿,桿上繫一繡花煙袋,造形深具地方特色,也蘊含人生哲理。

1、黑色台灣衫褲,鈕扣錯扣,褲管一上捲,一不上捲,衣衫不整的樣子。

  表示人生旅途沈浮不定。另外也表示心中高興今天能在駕前為媽祖服務,歡喜得鈕扣扣錯了也不知。

2、羊皮襖背心。

  「羊襖」國語的諧音「煎熬」。勉勵人如能忍受萬般煎熬,必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據說:報馬仔陳義泉先生所穿的羊皮襖,原是蔡川先生令堂遺物。母親在世時是北港媽祖虔誠的信徒,常隨駕巡香。自母親過世後,蔡川先生賭物思情,因此送給陳義泉報馬仔穿。當每年看到報馬仔穿此羊皮襖,就如見到母親穿梭在祭典遶境活動中在為媽祖服務,稍解相思之苦。又羊皮襖原羊毛一面穿在裏面,這樣冬天才能保暖,但報馬仔反穿在外,表示高興為媽祖駕前服務,忙中而穿錯面。

3、頭戴清官兵紅纓帽。

  表示每人要認清自己的身分,負責盡職。如與赤腳配合其意表示勸人要做一『頂天立地』『腳踏實地』的人。(頭『頂』上戴一頂『笠』帽,與赤腳配合,取其諧音為『頂天立地』)

4、無「仁」眼鏡

  戴眼鏡的人常被人戲稱「四目仔」,似乎比平常人多了一對眼睛,更要能認清並看透人世間是非曲直事物,勿為假象所迷惑。

  又一涵意:無「仁」眼鏡,告訴我們為人要謙虛,不可『目中無人』。

5、口上留有燕尾鬚,頭後留一長髮辮。

  「燕尾鬚」國語諧音「言有信」,「口」國語諧音「頭」,長辮有「尾」。意思:勉勵做人要「從頭到尾,始終如一,言而有信,無口是心非。」

  又一說:當報馬仔的人,大多數是發「口願」的,所以做報馬仔這件事要有頭有尾,勿半途而廢,故又稱為「啟口願為」之意。

6、肩挑一支特製長柄「紙雨傘」,柄上掛有「韭菜」。

  「雨傘」國語諧音「語善」,傘柄特「長」和「韭菜」寓意「久長」。這勸世人要長長久久說好話。俗話說:「一言足以興邦」,一句好話也足以讓一個沈淪的人獲得重生。常說好話的人,必定人際關係良好;人人說好話,社會必和諧。

  另外「紙傘」國語諧音「直善」,也勸世人要正直和善積德。

7、傘柄上懸掛一只豬前腳。

  「豬腳」國語「豬足」,取其諧音「知足」。今物慾橫流,世人多煩惱、嫉妒,想不勞而獲,這都由心中不知足所惹來的。如再配對傘柄上的「錫壺」、「韭菜」,其意涵:「人處在這世上要惜福,久後必可悟出『知足常樂』的道理來。」

8、傘柄懸掛一面「鑼」,鑼心漆「紅色」。

  「鑼心」閩南語諧音「勞心」,鑼心漆成紅色表示「赤誠之心」。當一位報馬仔隨聖駕穿梭在大街小巷中,一天服務十五小時以上,非有一顆赤誠之心和驚人的恒心與毅力,是無法達成任務的,所以報馬仔工作是一件「勞心又勞力」的事。在此也暗示世人:事業的成功非一蹴可及,是經一番「勞心勞力」的奮鬥而成的,俗話說:「不經一番寒徹骨,那來撲鼻香?」

9、旱煙桿、煙袋、錫壺。

  旱煙桿一般人稱為「摃狗煙槎」,,除了忙裏偷閒可抽幾口外,如遭逄野狗追咬時還可當武器自衛,但在此是取旱煙桿的「桿」和煙袋的「煙」之國語諧音合成「感恩」;而鍚壺國語的諧音「惜福」,勸世人對周遭人事物要心存「感恩惜福」。感謝政府、長輩、親友的照顧,我們才得以茁壯成長,安居樂業,我們要珍惜這份情愛;也要感謝上蒼賜給我們萬物,才得以享用不盡,大家更要珍惜資源。

10、煙袋。

  代表「代代相傳」。這是蔡川先生的心意,也是北港人的期望,希望報馬仔能代代相傳。

11、一腳小腿上留有三個瘡疤。

  這比喻人生旅途難免有災難、挫折等,留下令人難以磨滅的記憶,但在此也暗喻「勿揭人瘡疤」,以免造成二度傷害或引起不愉快衝突。

  據本地耆老說:確曾有位報馬仔在休息時逗弄一隻野狗,遭狗咬傷小腿,後來他在小腿上貼上一塊紅色的狗皮藥膏。因此也寓意「人生禍福不定,唯人自招。」這三個瘡疤:小腿外側上下各一個瘡疤,表示『天知,地知』,小腿內側一個瘡疤,表示『我知』(我心內處知曉),其意涵:一個人『為人處事』,是否合乎『真理正道』,除了『天知、地知』外,你自己內心也清楚得很,不必睜眼說瞎話。

12、一腳穿草鞋,另一腳赤足。

  除表示報馬仔隨駕為聖母服務,經辛苦長途跋涉,草鞋遺落一隻而渾然不知,其專心服務精神令人敬佩外,也暗喻做人要「腳踏實地」,勿投機取巧。

  另一隱喻:當報馬仔隨駕服務完畢,坐下休息伸腳讓腳舒暢一下時,才發現一隻鞋子遺失,這時他反而看清此腳上的五隻腳趾頭。「五隻腳趾」閩南語發音「五趾」(趾閩南音在),取其諧音「吾在」。寓意「伸腳脫鞋見吾在」。今天報馬仔能隨駕前為聖母服務,此歸功於身體健康(吾在),祈望聖母保祐弟子身體康健,明年能繼續再為聖母效勞。

  另一說:一腳穿『草』鞋,另一腳赤『足』,其涵意為『朝 步一 足』,勸人為人處世只要合乎『真理正義』,大可大膽向前邁進。

笨港報馬仔裝配其文化意涵和精神,可由下列幾句來總括:


01.認清本份,負責盡職。(紅纓帽)
02.頂天立地,腳踏實地。(紅纓帽、赤腳)
03.言而有信,始終如一。(燕尾鬚、髮辮)
04.世事晦暗,明辨是非。(無鏡片眼鏡)
05.處世謙恭,互尊互重。(無鏡片眼鏡)
06.忍受煎熬,出人頭地。(羊襖)
07.正直語善,長長久久。(兩傘、韭菜)
08.感恩惜福,社會和諧。(旱煙桿、煙袋、錫壺)
09.知足常樂,心平氣和。(豬足)
10.勞心勞力,成功在望。(鑼心)
11.人生坎坷,記取教訓。(瘡疤)
12.腳踏實地,善留形象。(赤足)
13.欣然服務,不計酬報。(衫褲)
14.代代相傳,長祐安寧。(煙袋、腳趾)

伍、笨港報馬仔的功能

  清代及日據時代北港報馬仔的裝扮就如一般平民相似,無特殊意涵,純粹是為聖母服務。至民國四十五年後報馬仔配備已作一番大改變,自此報馬仔賦予新的文化使命,其功能如下:

1、教化的功能:

  如前<肆>所述,各配件、服裝造型皆蘊含人生哲理。

2、開道的功能:

  當媽祖神轎抬出廟門時,報馬仔走在神轎前端敲鑼開道當先鋒官。報馬仔一面走一面敲鑼以引起路人及觀眾的注意,免妨礙祭典活動進行。如有兩位以上報馬仔,則協調分散左右兩旁開道。

3、勸導的功能:

   當媽祖出廟遶境時,宮口街(中山路)是商店街,各地湧來的信徒聚集在此放鞭炮最多的路段。常有信徒不知是放鞭炮的技術差,還是又愛又怕鞭炮,常把鞭炮丟得太高或丟過頭至對面路旁觀眾。有時信徒把鞭炮整堆放在神轎下燃放,有些轎班會如祖媽轎班會,不歡迎信徒這種舉動,怕這頂高藝術價神轎受損,報馬仔知道都會協助勸導。

  此外如陣頭在半途中表演太久,脫離遊行隊伍時,報馬仔會勸導趕緊結束表演接上隊伍,免影響活動的進行,降低熱鬧的氣氛。

4、引導的功能:

  有些陣頭遊行至友廟或會員家門口,十字路口、寬大馬路等群眾聚集之處,都會停下來表演一番,展現平日訓練的成果,讓觀眾、會員來驗收,這常造成遊行隊伍脫節,後面陣頭塞車,等舞弄完後,已不知前面陣頭往何路去了,這時常靠路人或報馬仔之引導。

5、傳達的功能:

  報馬仔也是一位傳令兵,何時媽祖出廟遊行?遊行至何處、何時將用餐?何時再整隊出發?何時神轎將集結在宮口街尾等候依序入廟?各陣頭入廟前約晚間十點左右會陸續自動至廟埕表演,這時報馬仔會傳達每一陣頭勿表演太久,並告訴何時廟埕將淨空,免影響媽祖入廟時程。報馬仔配合廟方工作人員,適時傳達訊息給各陣頭或參與遶境之本地友廟神轎的執事人員了解。

  此外鑾駕即將遊行至某街,報馬仔也會將訊息傳達或提醒該街居民,將涼晒在外的衣褲收入屋內,並準備香案、供品,持香迎接聖駕的到來。

6、協尋的功能:

  早期報馬仔也曾為信徒遺失的小孩,敲鑼協尋小孩的親人至廟中領回,不過這種事現已透過廟方廣播,不再服務了。

7、為大規模進香的友廟服務:

  民國七十六年之前,大甲進香團蒞港,報馬仔曾至北港公園東牌樓迎接大甲媽,並為其開道引領大甲媽入廟。可見北港報馬仔的功能是多方的,是機動的,是義務的,也具有教化的功能。

陸、結  語

  北港媽祖駕前先鋒官「報馬仔」,不僅具有地方特色,其配備也深具人生哲理意涵在內,這是北港先民文化智慧的結晶。外地神明活動中,雖也有報馬仔,但穿戴和北港不同,各異其趣,各有其文化意涵。

  北港報馬仔自民國四十五年來作一番裝備後,第一任陳義泉先生於民國六十年代,收兩名北港人葉大順,又名大戇仔及陳萬得為徒,並送給他們各一套衣服和配備。民國七十六年大甲人李富盛拜陳萬得為師,聽說師傳當時並未把配備的意涵告訴徒弟。師傅也想不到民國七十七年大甲會中斷往北港進香活動,自此師徒似乎未再有聯絡。因此大甲報馬仔外觀配備和北港報馬仔一樣,但涵意解釋南轅北轍,以失北港報馬仔配備之意涵,實為遺憾。民國八十七年三月,陳義泉先生抱病又收兩名北港人蔡世昌與蘇棋源為徒,由於師傳身體欠安,於拜師禮中無法準備配備送給徒弟。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陳義泉先生病逝,享年八十二歲。

  據本地耆老回憶:陳義泉先生之前報馬仔為蔡老虎,再往上推溯為柯科;柯先生當報馬仔至九十歲還出來為聖母服務,其服務精神與熱誠,讓老一輩人至今仍津津樂道,再上推已不可考,實為遺憾。

  北港報馬仔其文化意涵重於實質意義。報馬仔看似地位卑微,但其擔任的角色在神明遶境活動中有其重要的任務,他負有教化、開道、勸導、引導、傳達、協尋、為友廟進香活動服務之功能。報馬仔看似丑角裝扮,但非博君一笑之輩,是肩負文化使命與傳承之要角。
看電視新聞常在報導、一堆人為了搶抬轎爭的頭破血流
還沒保佑到、就先流血,真不知媽祖看到了會怎麼想@@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