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分享] 中國旅遊建築文化速攬

[分享] 中國旅遊建築文化速攬

中國古代建築的結構體系
  結構體系:木架構
  據考古資料顯示,這種體系始于原始社會,在秦漢時期漸趨完善.它的基本形式是先在地上築土爲台,台上設礎,礎上立柱,柱上安放梁架,然後以枋連梁組成間.
  種類:擡梁,穿鬥和井幹
  1.擡梁式
  又叫疊梁式,至遲在春秋時代已經初步完備.
  它的建築方法是沿著房屋的進深方向在石礎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疊數層瓜柱和梁,自下而上,逐層縮短,逐層加高,到最上層梁上立脊瓜柱,構成一組木構架.
  鬥拱:
  定義:鬥0是中國古代獨特的建築構件,方形木塊叫鬥,弓形短木叫0,斜置長木叫昂,總稱鬥0.
  在柱子上梁枋與屋頂的構架部分之間,有一層用零碎小塊木料拼合而成的構件,它們均勻地分布在梁枋上,支挑著伸出的屋檐,這種構件就是鬥0.
  梁思成認爲,鬥0是了解中國建築的鑰匙,其重要性有如歐洲希臘羅馬建築中的五範一樣.
  功能:
  鬥0具有獨特的功能.將它用在屋檐下,可以使屋頂的出檐加大,而大屋頂是中國古代建築形態最顯著的特征.用在梁枋兩端下面,則可以減小梁枋的跨度,增大梁枋的承受力.
  據考古資料顯示,早在公元前5世紀,鬥0就已經開始使用.到唐宋時期,其形制發展成熟,樣式基本統一.
  隨著磚石等建築材料的使用,鬥0在屋檐下的支挑作用逐漸減小,發展到明清時期,鬥0的結構作用更加減小,日益成爲一種裝飾性建築構件.通過鬥0層數的多少可以看出該建築物的等級和地位.一般而言,在等級森嚴的中國古代社會中,只有宮殿,寺廟等高級建築才有資格使用鬥0.
  2.穿鬥式
  沿著房屋的進深方向立柱,不同的是,柱子之間的間距較密,柱子直接承受檩子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擡梁,而以數層"穿"貫通各柱,組成一組組的構架.
  特點:用料經濟,施工簡易
  範圍:我國南方諸省廣泛使用
  3.井幹式
  是用天然圓木或方形,矩形,六角形斷面的木料層層累疊,構成房屋的壁體,該牆壁實際上也就是木承重結構牆.
  這種營造方式雖構造簡單便于施工,但耗材量大且外觀亦顯厚重,井幹式房屋在我國分布很廣,也有很悠久的曆史,現在這種房屋主要在農村還有保留,使用.
  各地的井幹式房屋在結構和外形上又不盡相同,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居民們建起了頗具地方特色的房屋,如新疆地區阿爾泰山以北地區農村中建的井幹式房屋,均以平頂爲主,同時把泥都抹在牆裏,從外表還看出木楞的形狀.在雲南的大姚,姚安,南桦等地還有井幹式與幹闌式民居相結合的式樣.此外,在貴州有的村莊,也有井幹式房屋.
  在吉林省長白山北坡及南坡一些山林,都建設有井幹式房屋.吉林長白山井幹式房屋以二道白河爲主,從二道白河到天池,及長白朝鮮族自治縣也都以井幹式房屋爲主.
  長白山地區井幹式房屋均以兩間,三間房爲主,間寬3米,進深6米,牆壁內外均抹土泥防風.吉林地區每到冬季寒冷,一年四季冷天過多,所以井幹式房屋主要是爲了防寒,才在牆面上抹泥.
  井幹式房屋在我國及東亞,東南亞使用較廣.日本名人把它叫做"校倉式",實際就是井幹式,另外在馬來西亞井幹式房屋分布也很廣,主要是井幹式與幹闌式房屋相結合的式樣,當地人叫做"高腳屋".而美國的一些大學和某些大城市裏也存在井幹式房屋,至于這種房屋式樣是人類共同創造的産物,還是從中國流傳過去的,還需進一步考證.
中國古代建築的基本特征
  中國古代建築在世界建築中自成體系,形成了固有的藝術風格與構造特征,包括完整的木架構體系,三段式的外觀特征,群體組合的配置形式,均衡對稱的布局原則,美麗動人的構件造型,裝飾色彩與等級的緊密結合等.
  1.完整的木架構體系
  2.群體組合的配置形式
  3.均衡對稱的布局原則
  4.美麗動人的構件造型
  5.裝飾色彩與等級的緊密結合
  6. 三段式的外觀特征
  1.完整的木架構體系
  親木文化情結
  世界上沒有哪一個民族的建築文化像中國這樣,在近現代西洋建築東漸之前,如此漫長地熱衷于土木結構及其群體組合.
  優點:
  第一,取材方便,加工容易
  中西比較:
  意大利佛羅倫薩主教堂1420年動工,1470年完工;同期紫禁城1407年動工,1420年完工;法國凱旋門30年完工,同時期乾隆建造承德普陀宗乘之廟開始于1767年,1771年完工.
  第二,靈活性強
  由于牆壁不負擔屋頂和樓面的重量,建築物具有極大的靈活性,門窗開設比較自由,並發展成精妙而獨特的中國門窗文化.
  第三,抗震性強,牆倒屋不塌
  木材具有一定彈性,梁柱的框架結構有較好的整體性,因而木架構房屋的抗震性能較強,牆是隔斷不承重,防禦地震,
  例子:山西應縣釋迦塔
  在我國現在保存的古塔當中,應縣木塔無論在建築規模或建築藝術上,都有特殊的地位,可以稱得上是我國以至世界古建築中的一件珍品.應縣在山西省的北部.木塔坐落在縣城的西北角,原來這裏是一座規模很大的佛宮寺,後來寺廟塌毀,只剩下這座原名叫釋迦塔的木塔巍然屹立.
  應縣木塔建于遼代(1056年).外形是八角形,高達67.13米,除了石頭基礎外,全部用木頭建造,各層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梁架,而木柱之間,使用了60多種斜撐梁,木枋和短柱,規格和手法變化多樣,組成不同方向的複梁式木架,使整個塔的構架聯結成一個整體,既堅固,又美觀.
  這座塔900多年來,經受風雨侵蝕以及多次地震,戰爭的破壞,依然巍然聳立.塔建成200多年至元順帝時,曾經曆大地震7日,但木塔無恙;1926年閻奉軍閥戰爭,這座塔曾中200多發炮彈,除打斷了兩根柱子,別無損傷.
  缺點:
  第一,怕火
  紫禁城火災:1421年三大殿雷擊燒毀;1557年三大殿,太和門,午門等被燒毀,從明到清較大火災24次.
  圓明園火災:1860年英法,石造宮殿,石柱,石牆;
  防火措施:紫禁城,金幣和金元寶,"天下太平";水缸.
  第二,木結構對生態的破壞
  2.群體組合的配置形式
  中西對比:群體與單體
  中西文化差異:群體與個性
  基本單位:間
  單體建築構成庭院,形成中國庭院文化.
  "群":中國傳統建築的靈魂
  漢墓畫像磚中的院落:左右,左爲兩種院落,後邊的是主人的堂屋,右邊爲附屬建築,竈膛,水井,仆人掃院子.
  以木架構爲主的中國古代建築體系,平面布局的基本原則是以"間"爲單位構建單體建築,再由若幹個單體建築構成庭院.單體之美,只有體現爲"群"的一部分時,才有價值,也只有存在于"群"中,其藝術價值的豐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展現.甚至可以說,"群"是中國傳統建築的靈魂.太和殿的威武壯觀只有在紫禁城的森嚴氛圍中才能得以表現,祈年殿也只有在松柏濃郁的天壇環境中才有生命.群體組合使中國古代建築遠遠超過了其他造型藝術的複雜性和深刻性,獲得了極爲特殊的美學風格和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舉例:張氏帥府
  張氏帥府是"大帥府","少帥府"的合稱,是奉系軍閥張作霖及其子張學良將軍的官邸和寓所,位于沈河區朝陽街少帥府巷48號.建于1914~1939年.
  這是一座由青磚素面牆圍廓的中西混合建築群,牆高3米余,四角歸方.從建築時間和使用上帥府可分爲兩部分,即以現存院內青磚牆爲界,分東,西兩院.東院是帥府的早期建築,包括四合院,小青樓,大青樓,關帝廟,還有東牆外的趙四小姐樓,西院是後期建築,共有磚混樓房6座.
  四合院:是帥府的早期建築.群體建築中心,位居中軸.建于1914年至1918年.坐北朝南,呈長方形,南北長,東西窄,三進院落,全院共有房屋60余間.從前門入內便是第一進院,前有門房七間,中爲過道門,東爲傳達室,西爲電話室,兩側爲衛士房.東西廂房分別爲內帳房,大廚房,承啓處,餐廳,電工室.通過儀門(垂花門)是二進院,正房七間,中開過門.東西廂房各五間,這是張作霖屬下八大處的處理公務之地.正房東間是臥室,客廳,西間是書房,倉庫.東廂房北爲內收發,南是秘書長室.西廂房是一般秘書辦公室.第三進院是張作霖的夫人,姨太,小姐等人的居室.正房當中靠北是祖先堂,東,西,南辟三門通往東西屋和院內.東西廂房各五間對稱,東爲會客室,西是辦公室.三進院都各有東西便門與院外相通.
  小青樓在東院,坐北朝南二層樓.上下各五間,中開門,前檐出廊,青磚青瓦,爲中國古式建築,是帥府的早期建築之一.大青樓是三層樓,坐北向南,多邊形,磚混結構,歐洲哥特式建築,青磚牆體,白色水泥抹邊線,黑白相映,顯得格外醒目,素雅.在東牆外路東,有一座幾何形單體建築,即趙四小姐樓 .
  3.均衡對稱的布局原則
  均衡對稱:縱軸線爲主,橫軸線爲輔.
  庭院布局爲兩種:三合院,四合院.
  受中國古代社會的等級觀念和宗法意識影響,古代建築的庭院與組群布局大多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以縱軸線爲主,橫軸線爲輔進行設計建造.
  一般庭院布局大體可以分爲兩種.一種在縱軸線上先安置主要建築,然後在院子的左右兩側沿著橫軸線以兩座體量較小的次要建築相對峙,構成三合院;或在主要建築的對面再建一座次要建築,構成正方形或者長方形的四合院.四合院的四角通常用走廊,圍牆等將四座建築連接起來,成爲封閉性較強的一個整體.這種布局便于安排家庭成員的住所,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制觀念.
  另一種四合院則在縱軸線上建造主要建築,在其對面建造次要建築,在院子的左右兩側用回廊將前後兩座建築連結成一體.這種以回廊和建築相結合的方法可以起到藝術上大小,高低,虛實,明暗的對比效果,同時回廊各間裝有直棂窗,可向外眺望,擴大空間感.除上述各種布局方法以外,漢朝以來還有很多在縱橫二軸線上都采取對稱方式的組群.與四合院的建制相反,它以體形巨大的建築爲中心,周圍以庭院環繞,在外面用矮小的附屬建築,走廊或者圍牆構成方形或圓形外廓.曆代壇廟等禮制建築采用的多是這種布局方式.
  以均衡對稱方式爲原則構成的古代建築具有層次感和空間感,是一個可以滿足各方面用途又成爲一個完整的建築藝術群體的嚴密整體.
  以北京故宮爲例,它的總體布局是沿著南北軸線縱向布置起來的,以天安門爲序幕,外朝三大殿爲高潮,景山作爲殿尾,既有主有從,又前後呼應,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傑出代表.因此可以說,中國古代大組群的建築形象,恰如一幅中國的手卷畫,只有自外而內,從逐漸展開的空間變化中,才能體味到它的美妙與精華所在.
  4.美麗動人的構件造型
  善于將建築的各種構件進行藝術加工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突出特征之一.以木架構爲結構體系的中國古代建築,它們的柱,梁,枋,檩,椽等主要構件幾乎都是露明的,這些木構件在用原木制造的過程中大都進行了美的加工.
  月梁,駝峰,撐拱,牛腿,菊花頭,螞蚱頭,麻葉頭;
  屋頂上的鸱吻和寶頂,瓦當;
  屋脊上的瓦頭雕刻花草,禽獸等紋樣,增加了建築鮮活的生命感;
  門窗,石礅,木柱;
  總之,中國建築從整個形體到各部分構件,利用木架構的組合,各構件的形狀以及材料本身的質感等進行藝術加工,達到建築的功能,結構和藝術的統一.
  5.裝飾色彩與等級的緊密結合
  善于用色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突出特點之一,而且色彩的使用與主人的身份地位要契合.
  中國古代建築慣用大面積的原色,包括黃,紅,青,綠,藍,白,黑等.由天安門,午門走入宮城,進入遊者視域的是碧藍色的天空,藍天下是成片的閃閃發亮的金黃色琉璃瓦屋頂,屋頂下是青綠色調的彩畫裝飾,屋檐以下是成排的紅色立柱和門窗,整座宮殿坐落在白色的石料台基之上,台下是深灰色的鋪磚地面.這藍天與黃瓦,青綠彩畫與紅柱紅門窗,白台基和深地面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給人以極鮮明的色彩感染.在山青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房屋色彩受氣候,環境,社會等方面的影響,多用白牆,灰瓦和栗,黑,墨綠等色的梁架,柱裝修,形成了與環境相調和,秀麗淡雅的格調.安徽徽州地區一帶的祠堂,民舍都是白粉牆,黑色的瓦和灰色的磚,石牆腳,黑,白,灰組成了這個地區鄉土建築的主色調.浙江永嘉楠溪江自然風景區一帶的民舍,用的都是當地的材料,穿鬥式的構架,露出木料本色,柱間都是白灰牆,頂上蓋著黑瓦,在黑,白,灰中加上赭石色的木柱,配上起翹的屋頂,彎彎的曲線,樸素而且秀麗.
  彩畫是中國古代建築色彩的獨特體現.明清時期最常用的彩畫種類有和玺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
  和玺彩畫:又稱宮殿建築彩畫,這種建築彩畫在清代是一種最高等級的彩畫,大多畫在宮殿建築上或與皇家有關的建築之上.
  和玺彩畫根據建築的規模,等級與使用功能的需要,分爲金龍和玺,金鳳和玺,龍鳳和玺,龍草和玺和蘇畫和玺等五種.全畫龍圖案的爲金龍和玺彩畫.一般應用在宮殿中軸的主要建築之上,如故宮三大殿,以表示"真龍天子"至高無上的意思;畫金鳳凰圖案的爲金鳳和玺彩畫.一般多用在與皇家有關的如地壇,月壇等建築上;龍鳳圖案相間的爲龍鳳和玺彩畫.一般畫在皇帝與皇後皇妃們居住的寢宮建築上,以表示龍鳳呈祥的意思;畫龍草相間圖案的爲龍草和玺彩畫.用于皇帝敕建的寺廟中軸建築上;畫人物山水,花鳥魚蟲的爲蘇畫和玺彩畫.用于皇家遊覽場所的建築上,代表園林風格.
  旋子彩畫爲清代寺廟,祠堂,陵墓等建築彩畫.蘇式彩畫起源于江南蘇杭地區的民間傳統作法,大約在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流傳到北方,所以取名爲"蘇式彩畫". 蘇式彩畫主要用于園林建築和住宅.這些彩畫多位于檐下及室內的梁,枋,鬥拱,天花及柱頭上.彩畫的構圖密切結合構件本身的形式,圖案瑰麗,色彩豐富,爲我國古代建築增添了無限美感.
  6. 三段式的外觀特征
  就外觀而言,中國古代建築由台基,屋身,屋頂三個部分組成,稱爲"三段式".
  台基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基礎部分,具有承托建築物,防潮,防腐的實用功能,彌補單體建築物不夠雄偉壯觀的美學功能,還有昭示身份和權力的象征功能.
  屋身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主體部分,采用梁柱式結構形成梁架,梁架與梁架之間組成"間".建築的屋身一般由若幹間組成,開間越多,等級越高.
  古代能工巧匠經過長期的實踐,創造出造型獨特的"大屋頂",這是中國古典建築區別于西方古典建築最鮮明的特征.這種屋頂不但體形碩大,而且是曲面形,屋頂四面的屋檐兩頭高于中間,整個屋檐形成一條曲線,令原本笨重的屋頂變得輕盈活潑,好似一條充滿活力的天際線,柔和而有韻律,古代文人形容其爲"如鳥斯革,如0斯飛",成爲整座建築極富神韻和藝術表現力的一部分.
  在唐,宋,元,明,清各個時代,無論宮殿,陵墓,寺廟等大型建築,還是普通的民間建築,這種大屋頂的造型都很常見.
  古人在實踐過程中還創造出了形式不一的屋頂式樣,包括庑殿式,歇山式,攢尖式,懸山式,硬山式,卷棚頂:
  庑殿頂:是四面坡屋頂形式之一,由四個傾斜的屋面和一條正脊,四條斜脊組成整個屋頂.
  歇山式:又稱九脊式頂,由四個傾斜的屋面,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戗脊和兩側傾斜屋面上部轉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山牆組成.
  攢尖頂:平面爲圓形或多邊形,上爲錐形屋頂,沒有正脊,有若幹屋脊交于上端.
  懸山頂:是雙坡屋頂形式的一種,特征是屋面伸出山牆之外,屋面兩坡相交處有脊,這種屋頂又稱作挑山.
  硬山頂:是雙坡屋頂形式的一種,山牆同屋面平齊,也有略微高出屋面者,兩坡相交處有屋脊.
  卷棚頂的特點是屋面雙坡,沒有明顯的正脊,前後坡相交處不用脊而砌成弧形.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