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轉貼] 古代不同國的教育方式

[轉貼] 古代不同國的教育方式

古代不同國的教育方式
2008-10-26 20:23:18 發表
歷史學科
★古希臘的兒童教育★  

此文章截至: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註冊或登入會員

▼古希臘的文化背景及教育制度:古希臘的傳統是,男、女孩都可接受教育,但是他們學習的內容不同,男孩將被訓練成日後的好公民,而女孩則得學會家務管理。主要的教育內容除了生活技能的學習外,也包含了學習分辨是非、懂事知理,也就是道德方面的教育,而最終目標則在於貢獻國家。

▼古希臘的政治體系採城邦自治,每個城邦可以依據自己的需求訂定法規,所以在古希臘城邦中由於地形和風俗習慣的差異形成不同教育兒童的方式,例如斯巴達式和雅典式教育便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兒童教育方式。

▼斯巴達式教育:斯巴達地處偏遠山區,為了謀生及防衛需要身強體壯的公民和戰士,再加上淵源流長的奧林匹克競賽就在斯巴達舉行,所以斯巴達對兒童的教育以體能教育為主。斯巴達的兒童7歲便得進駐兵營接受教育,30歲才可返家。斯巴達教育的內容包括訓練身體和體魄,教導戰爭技巧,目的在於培養戰士及優秀運動家。太過強調體能教育的缺失是,很多斯巴達人在30歲返家時無法認字唸書。此外,斯巴達的教師管教兒童採權威式的體罰責打教育,兒童並不認同如此管教方式,往往引起反彈及不滿。

▼雅典式教育:雅典的哲學家及學者認為,國家要富強不只在於培養健壯的戰士,而在於培養英勇及有智慧的公民,所以雅典式教育的內容兼顧體能與智能教育,只有如此才能擁有肯犧牲奉獻、勇敢善戰的、知理明義之公民。雅典年輕人也得服役,但是不像斯巴達兒童7歲就得入軍營受訓,而是18歲,服役期間兩年。雅典的兒童滿6歲可以入學接受教育,老師除教導兒童讀、寫外,還教授數學、音樂、藝術、辯論、宗教等課程。

▼古希臘兩位兒童教育哲學家

(1)柏拉圖(Plato, 427-347 B.C.)是古希臘很重要的哲學家之一,常有人比喻他為希臘的孟子,他最有名的著作是理想國。他認為兒童教育之主要目的在於培養能用智慧獻身國家的好公民。他的教育理念大約可歸類成下列七點:a)訓練兒童個人之才能:他認為每個孩子都有其特殊才能,只要採取適性或順性教育,透過適合的教育,每個孩子均能成才。b)強調後天教育之重要性:他認為後天的教育比遺傳還重要,因為一個「鐵」父親可以生出一個「金」兒子,而一個「金」父親也可能生出一個「鐵」兒子,全看那個孩子接受的教育,教育者如果能啟發孩子智慧及興趣,則不管這個孩子出身何處,都是可造之材。c)柏拉圖非常注重人格教育,他認為教育終極目標在於塑造文雅而剛強之勇敢人格。d)柏拉圖主張教育內容應包括德育、智育及社會教育,除了知識,兒童還必須學習社會禮儀規範、培養忠誠仁愛、犧牲奉獻的精神。e)柏拉圖的兒童教育主張很重要的一點是,摒除人性中之粗俗和不理性,他反對讓幼兒聽光怪陸離之故書,例如荷馬史詩中許多神、人感情交纏,不合理及不合現實的故事,他認為不理智的故事情節會導致各種敗壞風俗及行為。此外,他也反對色情教育內容,建議應將舊教材重新編撰成適合幼兒聽的故事。f)柏拉圖特別強調身教,他主張家人應以身作則,不該讓幼兒模仿到不良行為。g)柏拉圖主張及早教育,因為孩子的行為模式定型後就不容易改,他建議2-3歲的幼兒便該接受托兒所教育。

柏拉圖的教育主張則可歸類為下列三點:a)公立托兒所應由國家設立,政府應普設公立托兒所。b)從他理想國的理想作出發點,他認為大人應為幼兒設計一樂園般的學習環境。c)他建議兒童的教育應以哲學及哲學理論為教育之內容,因為透過哲學課程,兒童才有哲學思考及明辨是非的能力,這是好公民的基本條件。

(2)亞里斯多德(364-322 B.C.)可以說是柏拉圖嫡傳弟子,他17歲時便開始受教於柏拉圖,雖受柏拉圖的影響很深,但他卻青出於藍勝於藍,他主要的論述有修辭學、詩學等。他曾經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亞歷山大大帝日後在政治及領導上的傑出表現亞里斯多德功不可沒。亞里斯多德的教育理念和他老師柏拉圖的教育理念有些差異,他不主張兒童學習哲理,應為那是抽象的、是理想的,他比較強調實際之探索、透過嘗試及接觸實物學習;他也非常重視透過觀察學習並思考;此外,他也是第一個提出「模仿說」的學者,他認為模仿是人的本能,尤其是幼兒,在他們生命中前幾年的知識及能力是透過模仿學習到的。

基本上亞里斯多德和柏拉圖教育觀之差異在於實證主義相對於理想主義,實地探究相對於抽象的想像。



▼古羅馬時期的兒童教育

羅馬帝國早期:羅馬人雖然用武力征服了希臘,但他們不得不承認,希臘文化優於羅馬的文化,所以基本上希臘人在羅馬帝國的初期在文化上之地位是高於羅馬人的,而羅馬帝國的社會及教育政策主要是模仿古希臘時期。羅馬帝國初期最具代表性的教育家首推蒲魯塔克(Plutarch, 46 B.C.-120A.D.??)。他的主要作品是道德律及幼兒看護手冊。蒲魯塔克的基本教育理念也和柏拉圖及亞理士多德一樣在於培養能為國所用的好公民。他的教育理念包括下列數點:a)提倡及早教育,他認為好行為應當從幼兒期培養。b)注重道德教育,他認為每位公民都該擁有忠誠情操,所以他主張幼兒教育工作應由具有高超道德者擔任,並以其道德律理論作為教材。c)強調幼兒之自由不可侵犯,但是這並非意味著他鼓勵放任教育,他主張適當給予幼兒約束。e)反對體罰,他認為體罰無助於教育幼兒,教育者應當使用鼓勵及讚美的方式教育幼兒。f)強調學習動機,蒲魯塔克是第一位提出「學習動機論」的學者,他建議利用仁慈及善意引導幼兒學習向善。

蒲魯塔克的教育主張有兩點:a)幼兒教育非特權教育,不該只有貴族幼兒享有教育,一般人民的孩子也該接受教育。b)僕俾不該擔任幼兒教育工作,因為其行為及道德觀念不足以教養幼兒,他偏向以希臘人作為幼兒的教育者。

▼羅馬帝國沒落後至文藝復興前(中古時代)

羅馬帝國的全盛期只維持了大約150年,之後政治一片混亂,再加上基督教信仰在歐洲漸漸普遍,教會的勢力愈來愈大,終至教會在政治上的影響力逾越貴族,宗教領袖對社會、教育制度具有主宰權,所以在近千年的中古歷史裡,教會主導了兒童教育的方式及內容。這個時代的兒童教育具有下列特色:1.以宗教儀式作為兒童教育之工具,以培養兒童的宗教觀。2以聖經故事為認字認之教材,那時信仰基督教的家庭時常以遊戲方式讓幼兒練習認字。3.中古時代的教育成為貴族專利,不再像古希臘時代,人人有權受教育。當時用的書面語言都是拉丁文,下層階級孩子沒有受教權,所以不能接受學校教育,也便無法閱讀,而成為文盲,這些兒童從小就得替貴族及教會修士服務,一代又一代永遠無法突破階級的侷限。4.中古時代的教育目的不再是培養國家未來的好公民,而在於教導兒童了解基督教教義,為宗教犧牲奉獻,以為未來進入天堂做準備。



▼文藝復興以後至啟蒙時代

文藝復興時代已經走出所謂中古時代的黑暗時期,這個時期人們的思想較為開放,也開始有人提出宗教教育的不合理性,最具代表的人物是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1483-1546 A.D.)。他要人們改變以前的信仰態度,不是靠個人的努力工作或行善便能上天堂,而應該內省,信仰的真諦在於「因信成義」,只要誠心的相信上帝便能得救贖。馬丁路得因為他的宗教改革而被撤除教會職務及大學教職,他繼續傳播他的教義而成了新教的創始者。

由馬丁路德提出的教育觀點有1.從聖經上人人平等的觀點來看男女平等,人人皆有受教育之權利,不該有男女之分。2.提倡兒童身心平衡教育,教育的任務不只是傳授聖經上的知識,也該學習其他的知識,並注重幼兒的興趣和意願。馬丁路得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讓兒童學習解決問題之技巧和方法,而最終目的在培養有道德及宗教情操、有謀生技能的好公民。而他認為的教育內容包括有智能、社會能力、體能教育、音樂及藝術教育。至於在教育方法上他主張理論與實務並重、工作與學習並重,所以他建議幼兒應每天1-2小時到學校接受教育,而其他時間則在家中學習手工技能,取得日後謀生能力,待幼兒年紀漸長再增加上學的時數。

對政府當局馬丁路德提出了兩個教育主張:1.教育幼兒是國家的責任,而非父母,學校該附設托兒所教育幼兒,因為父母沒有專業背景、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不適合單獨負起教養幼兒的責任。2.應該以母語教學,當時教會做禮拜不是用古希臘、希伯來文,便是拉丁文,學校教學則使用拉丁文,而這些語言對實際生活中卻毫無意義,所以他提倡,語言的能力不只是拿來閱讀聖經,更重要的是要與人溝通,所以他主張使用德文,也就是使用當地的語言教學。
返回列表